杨太平,1947年9月出生在重庆江津一个农民家庭。1966年10月杨太平告别家乡,参加了中国人民解放军。
杨太平在部队最喜欢唱的一支歌,就是《基建工程兵之歌》:“我们是光荣的基建工程兵,从内地到边疆,从南方到北方,遍地留下了我们的足迹……”对于基建工程兵这个兵种的内涵,当时的杨太平并不知道,但他为当上这个年轻兵种的第一代士兵而自豪。从那时起,他哼着这支战歌,在深山田野中寻觅,在冰冷的流水中搏斗,在繁华的都市里劳作,随部队先后转战四川、河南、辽宁、江苏4个省的十几个地区,参加了9项国家大中型工程的建设。17个严寒酷暑,他16次受嘉奖。
杨太平是一名架子工。在建筑施工队伍中,架子工不但意味着苦和累,还意味着危险和牺牲。像走钢丝一样在高空作业,五六十斤重的钢管在手中传递。有人曾作过一个粗略的统计,紧张施工中的架子工,平均每人每天要在高空中经手150根不同型号的钢管,重约4吨。作为一位出色的架子工,17年来,杨太平犹如不知疲倦的春蚕,在苍穹下准确无误地编织了无以数计的钢管架。
位于辽南平原的辽阳化纤总厂,是毛泽东主席、周恩来总理确定的国家重点建设项目。1974年5月,杨太平所在部队奉命从千里之外赶来参加这项建设。他带领一个班承担了锦纶和涤沦车间的施工任务。这是辽化最大的现代设备的车间,搭架子的任务十分繁重。为了加快施工进度,他们经常加班加点。有一天快下班时,杨太平发现龙门吊的滑轮突然不转了,他当即爬上30多米高的龙门吊上进行检修。经过4个小时的紧张战斗,滑轮又转动了。在辽化的油罐区,要在一片坚硬的风化石上挖掘4米深,任务十分艰巨。杨太平主动请战,领受任务后,他带着全班日夜奋战,6小时内竟挖断了7根十字镐柄,杨太平的手上满是血泡。施工结束时,杨太平所在班被工地评为“硬骨头班”。
南京浣基苯厂,是目前我国最大的合成洗涤剂厂。杨太平所在连队在这个厂的施工期间,承担了修筑一条铁路专用线的任务。在这条专用线上,需要建一个20多米高的磨菇形水塔。这样的水塔架子是各类架子中最难搭的一种,一般要六七级的架子工才能搭。面对困难,杨太平自告奋勇受领任务。白天,他向工程师请教;夜晚,他用比例尺画图,反复计算八角形架子需要多少根钢管,以及钢管支成后力的重心和合成。经过一个星期的紧张战斗,当看到自己设计和指挥操作的25米高的八角形水塔架子屹立在铁路专用线旁时,杨太平的脸上露出了欣慰的笑容。
1982年夏天,杨太平所在连来到长江北岸的南京化学公司乙烯工程工地,承担为进口设备建造仓库和堆场的任务。盛夏的南京,素有“火炉”之称,人们在室内-,还要不停地挥扇擦汗,杨太平和战友们在无遮无盖的旷野间施工,一根钢管握在手里,就像火棒一样灼人,又是在高空作业,其艰辛可想而知。杨太平患有胃病和关节炎,有时疼得黄豆大的汗珠直往下滴。有的战士劝他说:“班长,你在下面指挥我们干就行了。”杨太平说:“我是党员,是班长,怎么能光动嘴呢?”他咬着牙继续登高作业。
正是施工最紧张的时刻,杨太平的父亲患了重病。处在弥留之际的老人,多么想见见儿子啊!杨太平的哥哥多次来信,并连续拍了3次电报,催他回去。大哥说:“你如果再不回来,就永远见不到爸爸了,到时你要后悔一辈子的!”杨太平怎么不想念父亲呢?但是,国家建设的需要和家庭亲情的呼唤,杨太平更加看重的是前者。他把一封封信,一份份电报,悄悄地塞进了口袋,对谁也没有说。直至施工任务完成,杨太平才向连队请假回家,刚赶到村头,父亲已经去世。
杨太平上有年过7旬、体弱多病的双亲,下有做庄稼活的妻子和幼小的儿女。他每月的津贴费,是家里主要的经济来源。他自1972年春节结婚以后,由于家中住房紧张,妻子10来年一直住娘家的房子。盖两间自己的房子,好让妻子儿女有个安居之处,是杨太平这个天天盖高楼大厦的架子工对生活的最大愿望。为了实现这一愿望,他省吃俭用,花一分钱都要掂量再三。国家每月发给的24元伙食费,他只用10多元。然而,当战友和群众遇上了困难,他却常常慷慨解囊。
1980年1月,战友彭大荣家遭水灾,房屋倒塌,父母受伤住院。彭大荣接电报后急匆匆赶回老家,一进家门,家人告诉他,你汇来的50元钱我们已经收到了,可解决了问题。彭大荣很奇怪,我没往家寄钱呐?归队后,他千方百计寻找那位济人之难的好战友。当他知道是杨太平时,泪水再也止不住了。杨太平家庭那么困难,却把省吃俭用余下的钱救济自己,多好的战友!
一次,战友曹型清到外地出差,正赶上他的妻子来队探亲生孩子。已经做了父亲的杨太平,深知产妇在爱人不在时的难处。他和几个战友一起,把曹型清的妻子及时送进了医院,还买了鸡蛋、红糖、水果。临走时,杨太平又把20元钱塞到了曹型清的妻子的床头。
人们还记得这样几件事:部队驻地沙溪大队遭到火灾,杨太平主动给生产队捐献人民币20元。部队驻地呜玉公社的群众遭受火灾,杨太平又第一个捐献了人民币10元、粮票30斤。在他的带领下,当时全连给灾民们捐献了人民币310元和500斤粮票。部队在四川省南川县施工期间的一个星期日,杨太平和几个战友外出,路过一个陡坡时,遇见一位妇女骑车被摔伤,他们把妇女送到了几十里外的县城医院,杨太平又替她付了全部医疗费。
1983年7月,由于连降暴雨,长江水位超过了历史最高纪录。14日凌晨0时40分,位于长江北岸的南京市大厂区长芦圩坝突然决口,顷刻之间,洪水吞没了田野和村庄。洪水就是命令。一阵急促的紧急集合号声,划破军营的夜空。杨太平翻身下床,披上一件工作服,迅速站到了由18名干部战士组成的抗洪抢险突击队的行列里。
大雨滂沱,夜黑如墨。杨太平和战友们直奔已经淹没在洪水之中的长芦乡曾桥大队。杨太平和战友黄金火等四人组成一个小组,艰难地跋涉在激流中,来回抢救着受灾群众和物资。在普桥农科队,杨太平突然听到一阵撕人心肺的哭喊声。他和战友们闻声寻去,只见社员李乃山、施惠英夫妇正在齐胸深的洪水中挣扎。“快,跟我走!”杨太平上前一手抓住李乃山,一手抓住施惠英。可是这对夫妇依然不动,绝望地说:“家都毁了,还有什么活头,我们不走了!”杨太平劝导说:“只要人在,家还可以重建!”随后,便和其他3位战友一起硬是将李乃山夫妇拖出了险区。这时,雨更猛,风更狂,水更急。在长江边上长大的杨太平,凭着一身好水性,已四次出没在漩涡之中。当他来到普桥六队时,隐约看到露出水面的一座房子的窗台上,扒着一个老人,杨太平奋力游去,钻进水已齐胸深的屋子里,背起84岁高龄的“五保户”徐有朋老人游出了屋子。
凌晨5时多,杨太平等来到普桥大队奶牛场,只见受惊的奶牛在水中直打转转。“一条奶牛价值两三千元钱,决不能让人民的财产遭受损失!”杨太平边喊边组织战友们抢险。战士黄金火抢先冲进牛圈,把手指插进一头奶牛的鼻子,用力拖着这头奶牛向高地走去。其余的奶牛也踩着水跟去。突然,一头奶牛掉进高坡上的大粪池里,怎么也冲不上来,洪水眼看就要淹没粪池,杨太平毫不犹豫地跳进又脏又臭的粪池。大伙七手八脚,硬是肩顶人拉,把奶牛救出了粪池。
此时,极度饥饿疲乏的杨太平已经在洪水中整整奋战了6个小时。他和其他3个战友一起,在洪水中淌过了十几个村庄,从死神手中夺回了9人的生命,还救出了其他一些物资、牲畜。为了继续奋战,他闭上眼睛喝了几口混浊苦涩的洪水,又朝决口方向奋力游去。在决口处附近,有一座排灌站电机房。防汛指挥部的领导要杨太平他们把里面两台各重八九百斤的电动机抬上堤坝。以人民利益为命令的战士们二话没说,一个个拖着疲惫的身子下了水。坡陡路滑,沉重的电动机正往后排战士的身上倾斜。身处后排的杨太平咬着牙,硬撑着一步一步登上了堤,两台电动机抬上来了,可战士们却全累趴了下来。连长熊学贵见杨太平脸色发青,浑身哆嗦,下令要他待在岸上休息。是啊,杨太平是该休息一下了,哪怕是5分钟也好。可是,洪水无情!防汛指挥部又下达了新的任务,要抗洪抢险突击队员越过一道30多米宽、四五十米深的湍急河流,抢救对面村庄的群众。在严峻的考验面前,连长熊学贵纵身跳了下去,副排长范先耻跳了下去!已经浑身无力,明知难以支撑的杨太平也跳了下去!在场的8名战士全都跳了下去!
洪水的流速是每秒四五米,8名战士在急流中沉浮。游至河中心,杨太平突然发现战士李军被洪水卷走,他奋力游到李军身边,用尽全力将李军托出了水面。李军得救了,杨太平却被漩涡卷了下去。副排长范先耻和李军迅速回身再救,却没能找到他。
滚滚洪水,滔滔浊浪,你把我们的英雄带向了何方?连队的战友和村里的群众含着眼泪呼唤着杨太平的名字,寻找着杨太平的踪迹。两天后,人们终于在距他落水处200米远的地方,发现了他的遗体。
杨太平永远离开了战友们,他没有留下什么豪言壮语,也没有留下大本的日记。只留下一床已经洗得发白的被子,几套的军衣,几双全都穿旧了的布鞋、解放鞋和部队发的皮鞋,一双用旧塑料凉鞋改成的拖鞋。除此之外,还有一条全新的蓝色的确良便裤,这是当年他的妻子张元英执意替他买的,而杨太平还没舍得穿过一次。他的战友们记得,他生前喜欢这样一句格言:“人生的全部意义,在于让别人生活得更美好。”这就是杨太平所作所为的精神动力。
为了纪念英雄,学习英雄的品德,1983年7月29日,中共南京市委、市人民政府作出决定,号召全市人民学习、宣传杨太平同志热爱党、热爱祖国、热爱人民和为人民利益英勇献身的革命精神;南京市人民政府在杨太平牺牲的地方建起了纪念碑。
为了表彰英雄的壮举,同年8月9日,南京军区授予杨太平“抗洪抢险英雄”荣誉称号,并颁发了二级英模奖章。9月上旬,杨太平的骨灰被安放在江津烈士陵园,供人们永远瞻仰和缅怀。
同年(公元1947年)出生的名人:谢德荣 (1947~1990) 广东省广州市 张绍云 (1947~1979) 湖南省邵阳市武冈县 马里奥·德拉吉 欧洲意大利 仇荣明 (1947~1983) 江苏省盐城大丰区 刘晓峰 四川省成都市 + 更多公元1947年出生的名人》
同年(公元1983年)去世的名人:周在才 (1957~1983) 江苏省扬州仪征市 张维星 (1956~1983) 江苏省扬州高邮市 沙涛 (1949~1983) 黑龙江鹤岗 仇荣明 (1947~1983) 江苏省盐城大丰区 叶伯善 浙江省宁波余姚 楼水明 (1898~1983) 浙江省金华东阳市 + 更多公元1983年去世的名人》
杨姓名人堂杨俊生 (1890~1982) 江苏省淮安淮安区人 杨建苍 (1919~1948) 广东省梅州市大埔县人 杨崑 四川省成都市彭州市人 杨嗣震 (1895~1927) 湖北省黄冈市黄梅县人 杨增新 (1859~1928) 云南省红河蒙自市人 杨载雄 (1881~1952) 湖南省常德市澧县人 杨继仁 四川省内江市人 杨少民 陕西省渭南大荔人
江津区更多人物
曹钟梁 (1910~2006) 曹钟樑 (1910~2006) 陈君楷 李昌源 (1906~1988) 公路工程专家 夏培肃 (1923~2014) 中国科学院院士 杨远宏 李初梨 (1900~1994) 王桥 环境遥感监测与环境信息专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