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宪(1321-1370),本名杨毕,字希武,太原阳曲(今山西太原)人。明朝初年大臣,属浙东集团(刘基)。元末至正十六年(1356年),朱元璋攻克建康(今南京市),他投奔居幕府,掌文书。常出使张士诚、方国珍,因办事干练,为朱元璋亲信。洪武元年(1368年)任中书参知政事,二年迁左丞。他任中书省执政时,专决省事,罢去旧吏,更用亲信,杀侍御史刘炳、-左丞汪广洋。后李善长劾其“放肆为奸事”,被朱元璋所杀。
明初至正十六年(1356年),朱元璋克建康(今南京市),他投奔居幕府,掌文书。常出使张士诚、方国珍,因办事干练,为朱元璋亲信。
杨宪是检校组织成员,而且还是其中的领导人员。作为文官中的一员,杨宪在朱元璋心目中的地位并不低,并且他很有能力。刘基认为杨宪是有丞相的才能的,只是他没有丞相的器量。杨宪是检校一员的事情对于国初功臣们来说也不是秘密,要做一个好的情报人员,必然有很强的观察力,锱铢必究,不放过任何可能的线索,但似乎不必须要有器量,宁错杀三千不放过一个似乎才是情报人员应该具备的素质,而杨宪也的确具备这样的素质。1367年,朱元璋打败大敌张士诚,随即就将其地盘改称浙东行省,派外甥李文忠担任行省右丞,总管军务,杨宪名义上作为属官随行辅佐。临出发前,朱元璋告诫杨宪说:“李文忠是我外甥,他年纪还小,没有什么历练,浙江方面的事务都由你做主。如果出了问题,我只拿你问罪。
杨宪不光是李文忠的属官,他更是朱元璋不放心外甥掌管军务而派出的检校。果然,杨宪并没有因为李文忠是朱元璋所宠爱的外甥而有所顾忌,不多久就向朱元璋报告说李文忠不听他的话,任用儒士屠性、孙履、许元、王天锡、王橚等人干预公事。那时浙江作为前敌占区,许多读书人都在张士诚手下做过事,如今虽然归到了朱元璋的地盘,但对这些人,朱元璋却始终不大放心。一听到杨宪的报告,他立刻派人把这五个人押解进京,结果屠性、孙履被杀,其余三个人则充军发配。”
李文忠呆在浙东时间并不长,杨宪在短时间内迅速掌握了李文忠手下-的动向,并一一向朱元璋汇报,他可称得上是个合格的情报人员。因此,在明朝建国后杨宪被任命为检校组织的负责人也是很有可能的,若是搁在明朝中后期,说不定他也是个飞扬跋扈的锦衣卫大员了。
或许在朱元璋眼里,有丰富情报工作经验的杨宪,正可以成为他安插在中书省的一枚有用的好钉子。然而杨宪太让朱元璋失望了——他一进入中书省,就像是变了个人似的。
以前杨宪做检校工作,向朱元璋报告某人某事还都有凭有据,但可能是兄弟杨希圣被罢黜的事情对他的打击太大,他面对李善长表面上不得不恭恭敬敬,私下里却一直想扳倒这棵枝繁叶茂的大树。杨宪多次向朱元璋进言说:“李善长无大才,不堪为相。”李善长是何等人物?在朱元璋心里,十个百个杨宪也抵不上一个李善长,杨宪这样冒进,终于辜负了朱元璋对他的期待。
死亡原因
洪武三年(1370年)七月,朱元璋提拔杨宪担任中书左丞,成了中书省的实际负责人。杨宪刚有了实权就忘乎所以,直接把矛头对准了仇人李善长,在中书省,杨宪整日与李善长,胡惟庸明争暗斗,他的躁进为自己招来了灭顶之灾。就在成为中书左丞的当月,他就犯了案子被朱元璋给杀了。
史书上对杨宪之死含糊其辞,只说是犯事被诛,没人知其犯何罪。他迅速从政治舞台上消失了。他消失得很蹊跷,其中内幕几百年后仍然不为人所知。
同年(公元1321年)出生的名人:张映 (1321~1417) 湖南省常德市临澧 花云 (1321~1360) 明朝开国功臣,明初淮西二十四将 安徽省蚌埠怀远 张士诚 (1321~1367) 元末农民起义领袖 江苏省盐城大丰区 刘福通 (1321~1365) 元末红巾军领袖 安徽省阜阳界首 吴复 (1321~1383) 明朝开国功臣 安徽省合肥 + 更多公元1321年出生的名人》
同年(公元1370年)去世的名人:朱升 (1299~1370) 元末明初政治家、文学家 安徽省黄山市休宁县 朱杞 (1369~1370) 安徽省滁州凤阳 元顺帝孛儿只斤·妥欢贴睦尔 (1320~1370) 元朝第十一位皇帝 内蒙古自治区 杨维桢 (1296~1370) 浙江省绍兴诸暨 康茂才 (1313~1370) 明朝开国功臣 湖北省黄冈市蕲春县 杨维祯 (1296~1370) 上海市金山区 + 更多公元1370年去世的名人》
杨姓名人堂杨东标 浙江省宁波宁海人 杨利军 陕西省西安蓝田人 杨宝昆 (1880~1928) 天津市人 杨中行 (1911~1988) 中国人民解放军开国少将 安徽省六安裕安区人 杨简 (1141~1225) 明州淳熙四先生 浙江省宁波江北区人 杨拯民 (1922~1998) 陕西省渭南蒲城县人 杨应昌 中国科学院院士 北京市人 杨连城 山东省烟台市人
阳曲更多人物
呼延赞 (?~1000) 北宋著名将领 韩天耀 张政 (1915~2005) 中国人民解放军少将 张泽民 郭全 东汉大司农 郭祚 (448~515) 刘璋 白银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