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有和(1895~1961)艺名丁大汉,肥东县黄粟乡大李集人。自幼随父学艺,15岁起唱门歌,后唱板凳头戏,走村串乡卖唱,借以糊口。成年后,自编自唱庐剧,能兼演老生、小生、老旦、小旦几种角色,并以唱腔圆润甜美、做功生动细腻而受到农民喜爱,遂成庐剧名角。
民国11 年(1922 年),丁有和购置一批服装行头,吸收邹五、陈仁贵等,创建丁家班,自任班主,领班在江北东部农村演唱。他擅长小花脸、老生行当,在扮演薛平贵、杨四郎等角色中,既能运用京剧的一些表演程式,又注意从生活中吸取营养,溶二者于一体,使演出的人物性格鲜明,形象生动,名噪合肥、巢县、和县、含山等地。
丁有和在艺术生涯中,敢于破除旧习,锐意探索倒七戏的新路子。他鼓动妻子马梅英(人称老蛮子)登台扮演花旦,开创了倒七戏班社女性唱戏的先例。他兼收京剧、徽剧之长,用以丰富倒七戏的表演、声腔、化妆艺术,并不断移植京剧、徽剧的剧目,使倒七戏从唱折子戏、“找戏”向本头戏、提纲戏发展,对倒七戏的发展和成熟产生深远的影响。他在中年以后,又热忱向青年人授艺,建立了一套严格的师徒制度,培养了一批又一批的倒七戏艺人。解放后,活跃在安徽庐剧(倒七戏改称)舞台上的丁玉兰(他的养女)、孙邦栋、丁道元等一批艺术造诣较深的庐剧艺人,皆出自他的门下。
民国38 年9 月,丁有和带班进入合肥,与费家班合并组成平民剧社,在合肥演出。1950 年,省文化部门以平民剧社为基础,组成了安徽省倒七戏剧团(后改称庐剧团)。当时,年近花甲的丁有和,任后台经理,仍执著于庐剧的创新与发展。
同年(公元1895年)出生的名人:吴逢恩 (1895~1931) 安徽省宣城市泾县 谢循初 (1895~1984) 安徽省马鞍山当涂县 汪溶 (1895~1972) 安徽省黄山市歙县 月海法师 (1895~1969) 安徽省亳州 方勇 (1895~1956) 安徽省淮南寿县 + 更多公元1895年出生的名人》
同年(公元1961年)去世的名人:马以愚 (1900~1961) 安徽省安庆怀宁 杨尘因 (1889~1961) 安徽省滁州全椒 柯育甫 (1904~1961) 安徽省合肥庐江县 林黛英 (1921~1961) 浙江省绍兴新昌 叶昌焘 (1885~1961) 上海市青浦 徐朗西 (1885~1961) 陕西省咸阳三原 + 更多公元1961年去世的名人》
丁姓名人堂丁拱辰 (1800~1875) 清代机械工程专家 福建省泉州市晋江市人 丁恭 山东省济宁市金乡县人 丁宝元 浙江省金华义乌市人 丁国钰 (1916~2015) 安徽省六安金寨县人 丁汝夔 (1497~1550) 明朝兵部尚书 山东省滨州市沾化区人 丁广兰 广东省广州市白云区人 丁耶 (1922~2001) 辽宁省鞍山岫岩县人 丁萼华 浙江省杭州人
肥东县更多人物
包令仪 (960~1033) 张义纯 (1895~1982) 吴光杰 (1886~1970) 牛维麟 徐传荣 完艺舟 王兴国 刘先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