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永泉(1892~1968),艺名丁玉兰,因行六,人称“丁老六”。安庆郊区广济圩丁家嘴人。丁家贫困,仅读过半年私塾,12 岁参加半职业的黄梅戏班学打锣,13 岁拜叶炳池为师,学唱花旦,扮青衣、闺门旦,18 岁正式搭班登台。其嗓音圆亮,行腔流畅,吐字清晰,扮相俊美,能演各种旦行,以正旦见长。其演技精湛,戏路宽广,主演了《鸟全记》、《鸡血记》、《罗帕记》、《岳州渡》、《告粮官》等剧。表演具有浓郁的民间生活气息,真挚细腻。25 岁后与程积善并称早期黄梅调旦行中的“南程北丁”,更有人誉之为“黄梅戏的梅兰芳”。
民国15 年(1926 年)秋,为实现老一代黄梅戏艺人的夙愿,丁永泉带着戏班首进安庆,分散到居民院落暗地演出,成为黄梅戏进城演出的先行者。年底,丁永泉通过戏友于闹市租得场地演唱黄梅戏。仅数日,-以“有伤风化”罪,将丁永泉拘捕。法庭上,丁永泉力辩所演为地方戏“皖剧”,始得开释,并继续演出。半年后,因不堪“娱乐捐”的盘剥,折返乡间。时隔三年,丁永泉同一班艺人二进安庆。此时其戏班已由半职业班子过渡为职业班社,取名“新舞台”。不久,-以“花鼓淫戏”为词抓人,丁永泉又被关押,最后,丁永泉等-“具结”方被放出。
民国23 年2 月,丁永泉率班赴沪。演出之余,认真汲取评、越、扬、淮诸剧之长。并移植一批剧目,为丰富和提高黄梅戏艺术,进行一些探索与革新,促进黄梅戏向“怀腔”或“府调”的发展(“怀腔”、“府调”即以安庆方言、声腔和表演流派为主的黄梅调)。在指导弟子严凤英要唱安庆官话(即安庆普通话)。不仅要安徽人听得懂,还要让下江人、北方人都能听懂。尤其是念白,不能太土,又不能失去原有韵味。
抗战爆发后,日军进攻上海,丁永泉等一批艺人返里,三进安庆,在“皖钟大舞台”演出。民国27 年6 月,安庆沦陷,丁永泉逃至乡间。初冬,与潘泽海等潜入城内,取寒衣,接家眷。因日伪盘查严,不便出城,乃与王少舫所在的京剧班子,在“华林大戏院”作“京黄同台”演出。未及一年,复遭伪怀宁县署查禁。并逼其上演所谓“日中亲善”的“文明戏”。丁永泉等不甘-,设计逃离安庆。抗战胜利,丁永泉等一批黄梅戏艺人返回安庆,并以精湛的表演轰动安庆。因国民党发动内战,民不聊生,观众日少,加上伤兵等横行霸道,打砸戏院,演出无法正常进行。
民国38 年4 月,安庆解放。丁永泉第五次率班走进安庆城。7 月,在安庆建立第一个黄梅戏正式戏班,在民众剧院演出。1953 年4 月,调至安徽省黄梅戏剧团。1958 年又调安徽省艺术学校任教。
丁永泉常说:“不要光讲究戏演得好,戏好不如德好。”在事业上,他虚心好学,精益求精。20 年代初,已经声名四沸的丁老六,闻黄梅戏耆宿胡普伢念唱做俱佳,遂不顾年关时节,步行百余里拜访以求艺道。然对晚辈,则爱之若子,悉心扶掖。除严凤英外,尚有一大批黄梅戏艺人蒙其教诲。并教导子女及年轻演员说:“要艰辛地学!不要把祖师爷的饭碗在你们手上砸了。”
同年(公元1892年)出生的名人:程士范 (1892~1960) 安徽省宣城市绩溪县 胡子穆 (1892~1956) 安徽省安庆怀宁 李则纲 (1892~1977) 安徽省铜陵枞阳 王春荣 (1892~1955) 浙江省绍兴嵊州 童正初 (1892~1955) 浙江省绍兴嵊州 + 更多公元1892年出生的名人》
同年(公元1968年)去世的名人:高一涵 (1885~1968) 安徽省六安金安区 洪镕 (1877~1968) 安徽省芜湖市弋江区 吴景超 (1901~1968) 安徽省黄山市歙县 余介石 (1901~1968) 安徽省黄山市黟县 李凤鸣 (1906~1968) 安徽省滁州凤阳 胡稷咸 (1899~1968) 安徽省芜湖市芜湖县 + 更多公元1968年去世的名人》
丁姓名人堂丁惠康 (1904~1979) 江苏省无锡人 丁学浚 (1908~1936) 陕西省榆林吴堡县人 丁笑滢 中国内地影视女演员 广东省人 丁子春 浙江省金华义乌市人 丁永淮 湖北省黄冈市麻城市人 丁赤飚 雷达成像理论和技术专家 江苏省南通如东人 丁凤英 湖北省黄冈市罗田县人 丁世谟 (1912~1940) 湖北省天门人
桐城更多人物
张家翰 (1878~1940) 章师明 方令完 (1910~1981) 戴均衡 (1814~1855) 杨植材 (1929~2005) 曹松 (828~903) 尹瑞伟 姚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