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汲清

 百家姓大全   2023-04-24 19:32     0 条评论
摘要:

黄汲清(1904年3月30日—1995年3月22日),出生于四川仁寿。大地构造学家、石油地质学家。1955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院士)。1954年加入九三学社。

  黄汲清(1904年3月30日—1995年3月22日),出生于四川仁寿。大地构造学家、石油地质学家。1955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院士)。1954年加入九三学社。九三学社第四、五届中央委员会委员,第六、七届中央委员会常委。

  黄汲清于1928年毕业于北京大学地质系,随即入北平地质调查所任调查员。1932年夏,他在中华教育文化基金会的资助下赴瑞士留学,在伯尔尼大学学习了半年之后转入浓霞台大学地质系,并于1935年在该校获理学博士学位。1980年,他被瑞士苏黎世联邦理工学院授予名誉博士学位。1985年被美洲地质学会授予名誉会员称号,并在1988年被苏联科学院选为外籍院士,1994年被俄罗斯科学院选为外籍院士。黄汲清曾任中国地质科学院研究员、名誉院长,在诸多方面都造诣颇深。

  身为一名在地质学领域奋斗70年且做出了巨大贡献的科学家,黄汲清在很早的时候就暗下决心要学好本领,揭开地球奥秘,他认为中国的河山需要中华儿女勘察,岂能依赖外国人。正是这一坚定信念激励他努力地学习和工作。1927年,他就用英文发表了处女作《北京西山之寒武纪及奥陶纪地层》,初露才华。

  1928年秋,黄汲清被派往辽东、辽西调查煤田地质,写出了报告。后在西安、四川、云贵等地进行了地质调查并作了室内整理,于1930年至1932年陆续发表了《秦岭山及四川之地质研究》,《中国南部二叠纪珊瑚化石》和《中国南部之二叠纪地层》等6部专著,引起地质界的广泛注意。在瑞士学习期间,在著名大地构造学家阿尔冈(EArgand)的指导下,黄汲清在阿尔卑斯山的素女峰一带进行地质调查并填制地质图,他的博士论文《瑞士华莱县素女峰—破金瓜峰地区之地质研究》引起瑞士地质学家的重视,并为R史陶布(Staub)教授所称颂和引用。这一论文至今仍然具有重要的价值。

  黄汲清于1936年初回国,任经济部南京中央地质调查所地质主任,率队先后调查了浙江长兴油田、安源煤田等。后来他又组织了南岭地质调查队,辗转于湖南、江西、广西和广东地区,填绘地质图,发现湖南资兴煤田。抗战爆发后,黄汲清以代理所长身份多次组织中央地质调查所搬迁,落脚于重庆后又进行了石油和天然气的调查。之后,他辞去了所长职务,对甘肃青海和新疆的石油资源进行了调查,与他人合作写出《新疆油田地质调查报告》,提出陆相生油和多期多层储油的观点。1943年底至1945年初,他用14个月的时间写成代表作《中国主要地质构造单位》,开创了用历史分析法研究中国大地构造的先例,首次划分中国及邻区的构造单元并说明其特点,提出多旋回构造运动观点,创立多旋回构造运动说。1947—1948年,他主编了一些具有重要意义的地质图。此后,黄汲清多次到国外交流、考察。1948年,他以卓越的科学成就,当为选中央研究院院士,时年44岁,是地质界最年轻的院士。1949年,他拒绝了台湾大学的邀请,毅然返回祖国继续开展工作。

  1950年初,黄汲清任西南军政委员会委员。并先后担任西南地质调查所所长,全国地质工作计划指导委员会委员、燃料工业部石油总局顾问、重庆地质勘探学校校长,地质部西南地质局局长。在此期间、他领导和组织了西南地区的地质矿产调查,重点勘探了一些煤田和油田。1954年春,黄汲清调入中央地质部。1955年,他当选为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并先后任中国地质科学院副院长、名誉院长。同时组织编制了一批地质图,发表了许多有影响的论文和专著。“文革”后,他不计较个人得失,重新开始了被迫中断的研究,于1974年发表了《对中国大地构造若干特点的新认识》。1975—1980年,他指导学生编制1∶400万《中国大地构造图》及其说明书《中国大地构造及其演化》。该书获全国优秀科技图书奖,并被译成日文和英文出版。1979年,他代表地质部参加美国联邦地质调查所100周年纪念会。1980年,他以中国地质学会理事长身份率团参加在巴黎召开的第26届国际地质大会。1982年8月,他主持了庆祝中国地质学会成立60周年纪念会及学术讨论会并做了报告。1981年以来,他发表多篇论文,从事大量技术咨询工作,为寻找国家急需矿产出谋略,1986年又为进一步开展找油工作提出了卓有成效的建议。在青藏高原的研究上,他用英文写了《中国及邻区特提斯海的演化》,提出了自己的创见。“黄牛自知夕阳晚,不须扬鞭自奋蹄”,那时的黄汲清虽已是耄耋之年,却仍在为中国的地质事业努力着。

  70年的地质生涯,黄汲清在祖国大地上洒下了汗水,足迹踏遍大江南北,共发表了250余篇文章,20部专著,在地质学研究的诸多领域做出了重要的学术成就和贡献,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首先,他建立了中国二叠纪地层划分的基础。二叠纪地层在20世纪30年代初是国际上地层研究中的薄弱一环。黄汲清依据中国的情况于1932年发表了《中国南部二叠纪地层》一文,将中国二叠纪地层划分为三部分,由上而下详细阐述了岩性特点和所含的不同种属化石,奠定了中国二叠纪地层研究的基础。1933年第16届国际地质大会上,美国地质学家C舒可特(Schwhert)的世界二叠纪地层总结中就采用了黄汲清的这项研究成果。此后20年内,中国二叠纪地层成为世界标准部面之一。长期以来,国内地质界称黄汲清为“黄二叠”,以赞扬他在这方面的贡献。

  黄汲清的功绩还在于他奠定了中国历史大地构造学的基础。他于1945年发表的《中国主要地质构造单位》一文,首次用历史分析法阐述了中国及邻区大地构造单位的划分、特征及演化,从而被公认为中国历史大地构造学的奠基人。

  他将中国及邻区划分为几个稳定的地台和活动的地槽褶皱带,如中朝地块、扬子地台等。他还将地台和褶皱系进一步做了划分,阐述了各构造单元的范围、特征,形成时间以及成矿特点,并进一步按主要构造形式,形成的时间和机制的不同,将中国及邻区划分为古亚洲式、太平洋式和特提斯喜马拉雅式。这三种构造形式分布于三个地区,显示为不同的三大地质块体。这一成果超越了当时国际流行的单元划分思路,是一项重要创新。在书中,他还首先指出印支运动的重要性。他还在书中专门论述了大地构造与矿产的关系,首次提出太平洋成矿带的概念,并将该带进一步分为内带、外带和中间带,为我国研究成矿规律和寻找所需矿产提供了有价值的依据。黄汲清的这一著作在国内被广泛采用,在国际上也得到了广泛的重视。黄汲清后来又与同事合作出版了《中国大地构造基本特征》。1962—1965年,他指导学生确定了世界上规模最大的印支褶皱带——秦岭、松潘甘孜、三江印支褶皱系,为东特提斯构造演化研究做出了重要贡献。70年代,他指导学生编制了1∶400万中国大地构造图,出版了《中国大地构造及其演化》等专著和一系列论文。1982年他以在中国大地构造研究上的卓越成就荣获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

  黄汲清创立和发展了多旋回构造运动学说。20世纪40年代,德国地质学家H史蒂勒(Stille)教授的单旋回说在国际上最具影响力。但黄汲清在分析了中国的实际资料后有了新的发现,在《中国主要地质构造单位》中提出了多旋回说的原始概念。经过不断积累和深入研究,多旋回说逐步完善,已形成完整的理论体系。在20世纪50年代,黄汲清初步提出中国深断裂的类型。后来又进一步分为切割地壳的壳断裂、切割地球岩石圈的岩石圈断裂和切通岩石圈深入到软流圈的超岩石圈断裂,并指出各种深断裂也是多旋回发展的。到60年代,黄汲清又对多旋回进行了划分。在这个时期,他还提出了地槽与地台相互转化的概念。70—80年代,黄汲清在大量新资料的基础上,结合板块学说研究中国大地构造,提出了许多新的见解,使多旋回说更加成熟完善,发展为完整的理论体系,在地质学界广泛流行。

  黄汲清结合中国实际发展了板块学说。他将1945年提出的三种构造形式发展为三大构造域的概念。并强调指出板块运动也是多旋回的。由于板块多旋回俯冲和碰撞,因而产生多旋回沉积建造、多旋回岩浆活动、多旋回褶皱运动、多旋回断裂活动、多旋回变质作用和多旋回成矿作用。进入80年代,黄汲清将板块学说与多旋回说更加紧密结合在一起,以天山为例建立了板块手风琴运动模式,使两种学说的紧密结合成为大地构造研究的新方向。特提斯海的问题也是地球科学中的一个重大课题。黄汲清在《中国及邻区特提斯海的演化》一书中提出古特提斯、中特提斯和新特提斯的新见解,以及北主缝合带、南主缝合带和互换构造域的概念,为研究特提斯海的起源和演化,为探讨青藏高原的隆升历史和形成机制提供了新的思路。

  黄汲清的陆相生油论和多旋回说对我国的石油、天然气普查勘探事业也产生了重大影响。他曾多次在国外国内进行有关方面的考察,1955年他以地质部普查委员会主要技术负责人身份,具体部署了华北、松辽、鄂尔多斯、四川、新疆和柴达木的石油普查,1956年做了《一年来石油普查地质工作中的经验教训及对今后工作的建议》的报告,后着手编制了《中国含油气远景分区图》并于1957年提出区域远景和油区远景评价的一般准则。他就这样为我国石油天然气的普查勘探制定了一个相当完整的工作蓝图。此后,大庆、胜利、大港、华北等油田的发现及近年来塔里木盆地油气勘探的重大突破都证实了他的科学预见和部署的正确。由于陆相生油论和多旋回说在石油地质的应用,由于他在石油地质的具体工作和发现大庆油田等做出的突出贡献,黄汲清和李四光等其他地质学家以“大庆油田发现过程中的地球科学工作”项目于1982年共同获国家自然科学一等奖。

  在进行实地勘探的同时,黄汲清还开拓了中国地质图类的编制工作。他首次主编了第一张全国性的地质图,使之成为地质学家研究亚洲地质必读的图件。此后,他又参与或指导编制了多种地质图,并与有关专家及编图人员因“中国地质图类及亚洲地质图”这项成果于1982年获国家自然科学一等奖。

  黄汲清不仅埋头于地质科学业务,还参加了大量的社会活动。1954年,他当选为第一届全国人大代表,以后连任三届。1979年当选第五届全国政协常务委员。1954年后,为九三学社历届中央委员会委员。1958年为中国科学技术协会第一届全国委员会委员,1980年任第二届常委,1986年被选举为荣誉委员。1959年,他当选全国地层委员会委员。1980年以来,为中国石油学会会员、名誉理事。他曾任两届中国地质学会理事长,还担任过中国科学院编译出版委员会委员、科学出版社编委,《中国科学》和《科学通报》编委,《地质学会志》主编和《地质学报》编委。

  从事学术和科研活动的同时,黄汲清言传身教,为我国的地质事业培养了一批骨干人才。他强调重视实践,强调实事求是,一丝不苟。他领导下的地质构造实验室容不得依据不足即忙于下结论的轻率作风。他在工作上严格要求但在学术观点上又很自由,因此,他培养的学生做事认真又敢于和他人争辩学术问题,具备了优秀科学工作者应有的素质。

  黄汲清一生治学严谨,工作勤奋。他曾语重心长谈对人生的看法:“生活的道路不是平坦笔直的,科学的道路更是如此。一个人一生要想做出点成绩,必须具有百折不挠的精神,不埋怨环境,不叫喊困难,认准目标,一直往前。挫折是暂时的,成就是永存的。在山穷水尽之时,要想到柳暗花明之日。”正因为如此,直到晚年,黄汲清也毫不懈怠,为更高的目标而努力拼搏。

  生命不息,追求不止,这就是黄汲清科学生活的写照,也是他作为一个伟大的科学家取得成功的奥秘。

  来源:九三学社中央宣传部

  黄汲清相关1993年陈嘉庚科学奖获奖人员地球科学奖

  相关院校:

  北京大学

  同年(公元1904年)出生的名人:李春昱 (1904~1988) 中国科学院院士 河南省新乡市卫辉市 龚祖同 (1904~1986) 中国科学院院士 上海市浦东 方俊 (1904~1998) 中国科学院院士 江苏省常州武进 刘思职 (1904~1983) 中国科学院院士 福建省莆田市仙游 柳大纲 (1904~1991) 中国科学院院士 江苏省扬州仪征市 + 更多公元1904年出生的名人》

  同年(公元1995年)去世的名人:蒋明谦 (1910~1995) 中国科学院院士 四川省遂宁市蓬溪县 冯德培 (1907~1995) 中国神经肌肉生理学研究的开拓者 浙江省台州临海 陈鉴远 (1916~1995) 中国科学院院士 江苏省淮安 钮经义 (1920~1995) 中国科学院院士 江苏省泰州兴化 曹天钦 (1920~1995) 中国科学院院士 河北省石家庄市辛集市 鲍文奎 (1916~1995) 中国科学院院士 浙江省宁波 + 更多公元1995年去世的名人》

  黄姓名人堂黄纬 (1621~?) 福建省泉州市南安市人 黄淑真 陕西省安康旬阳县人 黄石庵 广东省汕头市澄海人 黄乃宇 (1918~1973) 海南省文昌人 黄建勋 (1852~1894) 福建省福州市永泰人 黄天怀 (1856~1930) 广西自治区百色田东县人 黄涛 (1920~2008) 山西省阳泉市平定县人 黄镇 (1909~1989) 安徽省铜陵枞阳人 中国科学院院士人物介绍茅以升 (1896~1989) 中国科学院院士,土木工程学家、桥梁专家、工程教育家 竺可桢 (1890~1974) 中国近代气象学家、地理学家 苏步青 (1902~2003) 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著名的数学家、教育家,中国微分几何学派创始人 陈景润 (1933~1996) 哥德巴赫猜想第一人 梁思成 (1901~1972) 梁启超长子,中国著名建筑学家 李四光 (1889~1971) 中国科学院院士,著名地质学家 童第周 (1902~1979) 著名实验胚胎学家 梁思礼 (1924~2016) 梁启超第五子,中国科学院院士 北京大学人物介绍李大钊 (1889~1927) 中国共产主义运动的先驱 李克强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总理 茅盾 (1896~1981) 著名作家 余光中 (1928~2014) 沈从文 (1902~1988) 20世纪湖南十大文化名人 蔡元培 (1868~1940) 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 朱自清 (1898~1948) 胡适 (1891~1962) 现代学者,历史学、文学家,哲学家

  仁寿更多人物

  辜正坤 陈英 (1975~1999) 革命烈士 韩驹 (1080~1135) 北宋末南宋初诗人 黄汲清 (1904~1995) 中国科学院院士 何郯 (1005~1073) 陈贵云 虞允文 (1110~1174) 宋朝宰相 唐式遵 (1883~1950) 四川陆军速成学堂

本文地址:http://baijiaxing.yiriyitiao.cn/21651.html
版权声明:本文为原创文章,版权归 百家姓大全 所有,欢迎分享本文,转载请保留出处!

 发表评论


表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