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化之,名敦厚,字化之,以字行,山西省定襄县人,生于1906年,毕业于山西大学文学系。其父梁世爵是阎锡山的姨表兄。
1932年2月阎锡山复出后,大学刚刚毕业的梁化之一步跨进太原绥靖公署,做了阎锡山的机要秘书。个人的才具和工作精神,加上阎锡山的赏识与提携,梁化之很快就成为山西政坛的风云人物。一时间,阎锡山的私人印信和特费开支,都由梁化之掌管。1936年春,山西自强救国同志会组成,阎锡山自任会长,赵戴文为副会长,梁化之以绥署秘书兼任总干事,负责主持实际工作。
1936年9月,由自强救国同志会中的一部分骨干分子发起,山西牺牲救国同盟会(简称牺盟会)宣告成立,梁化之再任总干事,成为代表阎锡山与共产党方面联系的主要人物,参与了牺盟会从改组到发展壮大过程中的一系列活动。大约在1936年9月间,共产党人薄一波应阎锡山邀请回到山西,阎锡山责成梁化之具体负责与薄的联络。据薄一波回忆:“当阎锡山‘在三个鸡蛋中间跳舞’(指阎锡山当时所面对的日、蒋、共三种势力),开始构思新策略的时候,梁化之一度曾有积极表现,发表过一些进步的言论,因而被阎身边的顽固势力看成是‘左派’人物。”
七七事变以后,日寇进犯山西。1937年11月8日,太原失守,梁化之随阎锡山的第二战区长官部转退至临汾土门。大敌当前,阎锡山审时度势,决定:一、组织民族革命同志会,任梁化之为总干事兼组织处长;二、成立战区政治处,任梁化之为处长;三、设立随营军事政治学校,任梁化之为教育长;四、设立民族革命青年训练学校(民族革命大学),任梁化之为教育长。一时之间,梁化之一身四任,总揽二战区的政治、组织、训练。
1938年2月临汾失守后,阎锡山开始采取“扶旧抑新”的方针。梁化之亦随之改变,由从内部限制牺盟会发展,逐步发展为积极策划进行瓦解、破坏和夺取领导权的活动。“晋西事变”后新军正式脱离阎锡山系统,梁化之因此而遭受到纷至沓来的批评和指责,地位和影响一落千丈,不得已自动引退,于1940年春季被阎锡山安置到重庆大后方参与“敌后工作”培训,规避政争。
1942年前后,梁化之重返二战区出任隰汾中心区战地动员工作委员会(简称战工会)主任。在重庆期间,梁化之结识了戴笠,并对军统特务系统作了详细的了解,回到二战区后,很快就把军统的一些做法推广开来。梁化之就任新职后,很快破获了在战工会内的共产党 组织“晋西青年进步志趣组”,扣捕了中共隰县地下组织的部分人员。事后,总结出“断归路、辟前途”,“以伪肃伪”的所谓经验,配备一批背叛共产党组织的人员,编成五个工作组,在“隰汾区战工会”所辖隰县、大宁、永和、汾西、灵石五县,展开了全面的特务活动。1943年7月,在梁化之主持下,由“战工会”改组,形成了统一的“肃伪”机构——“民族革命同志会流动工作队”(简称流工队),梁化之以流工队主任主持特务系统,成为二战区的“戴笠”。
1945年2月,阎锡山在吉县主持召开了同志会第四次全体基干大会。在阎锡山的授意下,选举梁化之为执行部工作委员会主任委员,取消了过去的-驻会制,梁化之掌握了同志会的实权。
抗战胜利后,梁化之的地位和权力继续攀升,一手掌握政府、同志会、特务组织三大系统——1947年秋开始,代为处理省府日常事务;1949年3月,代理山西省政府主席;1945年开始一直为同志会执行部工作委员会主任委员;其特务组织流工队于1946年3月扩编,组成“太原绥靖公署特种警宪指挥处”。
1949年3月28日,阎锡山离开被解放军重重围困的太原之前,指定梁化之、孙楚等组成五人小组负责,梁化之以山西省政府代主席、五人小组之首主持一切,进行最后的挣扎。4月24日上午,解放军攻入太原,决心顽抗到底的梁化之命令其副官将早已备好的汽油及木柴置于省府院内东花园之钟楼侧。随即,进入钟楼内与阎锡山的堂妹阎慧卿一同服毒并点火0,死于一片火海之中,作了那个逝去的时代的殉葬品。
同年(公元1906年)出生的名人:裴丽生 山西省运城市垣曲 武新宇 (1906~1989) 山西省大同市阳高县 郝德清 山西省晋中市平遥县 丁润石 (1906~1928) 湖北省孝感市孝昌县 万保邦 (1906~1972) 云南省红河屏边县 + 更多公元1906年出生的名人》
梁姓名人堂梁绿野 (?~1779) 河北省石家庄市井陉县人 梁振兴 (1902~1945) 广西自治区百色德保县人 梁岵庐 (1891~1969) 广西自治区贵港港北区人 梁超然 广西自治区梧州岑溪人 梁席儒 (1907~1989) 陕西省安康白河县人 梁振蒲 (1863~1932) 河北省衡水市冀州人 梁伟新 山东省烟台市莱州市人 梁春阳 (1914~2011) 湖南省怀化市溆浦人
定襄县更多人物
李镜明 (1920~2012) 李俊明 齐寿良 (1920~2013) 李恽和 (1921~2003) 牛汉 (1923~2013) 蒙古族 薄一波 (1908~2007) 王晓 (1913~2013) 中国人民解放军少将 郭应禄 中国工程院院士·医药卫生学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