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钰哲

 百家姓大全   2023-07-01 20:09     0 条评论
摘要:

张钰哲(1902—1986年)1902年2月I6日生于福建省闽侯县。1919年考入清华学堂。1923年赴美留学,于芝加哥大学学习天文,1926年毕业获硕士学位。1929年获博士学位,博士论文题

  张钰哲(1902—1986年) 1902年2月I6日生于福建省闽侯县。1919年考入清华学堂。1923年赴美留学,于芝加哥大学学习天文,1926年毕业获硕士学位。 1929年获博士学位,博士论文题为《有一定平面的双星轨道极轴指向在空间的分布》。在此期间,他在美国叶凯士天文台用60厘米反射望远镜作过许多小行星和彗星的照相观测。1928年冬,发现了一颗编为第1125号的新小行星,这位旅居异邦的青年学者怀念祖国,遂将此星定名为“中华”。1929年回国,在当时南京中央大学物理系任教,并被聘为中央研究院天文研究所特约研究员,抗日战争期间天文研究所迁往昆明。1941年他任天文研究所所长。1945年抗战胜利后,天文研究所从昆明迁回南京紫金山。1946年张钰哲再度赴美,从事天文的学习和研究,在叶凯士天文台进行的变星照相观测中发现一颗新变星。此间,他经常参加美国天文学会年会,宣读他的研究论文。1948年 3月回国,继续从事天文研究。

  解放后,天文研究所改称为中国科学院紫金山天文台,张钰哲任台长。张钰哲除担负全台领导工作外,自己还努力从事科学研究。从1949年底开始,他使用紫金山天文台的20厘米小赤道仪,60厘米反射望远镜以及40厘米双筒照相仪,致力于小行星和彗星的观测研究。1954年他开展了小行星轨道测定,摄动计算和改进轨道方面的计算研究工作。1955年选聘为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院士)。1957年初,在苏联发射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之前,张钰哲应用天体力学基础理论研究人造卫星轨道,发表了《人造卫星的轨道问题》的专题论文,探讨了地球的赤道隆起和高层大气阻力对人造卫星轨道的摄动影响。1958年以后,张钰哲又从物理观测角度,开展小行星光电测光,测定了一、二十颗明亮小行星的光变周期,确定其自转轴的空间指向。二十多年来,张钰哲和他所领导的行星研究室,共获得五千多次小行星的成功观测,陆续发现了几百颗星历表上未有编号的小行星和冠以“紫金山”之名的三颗新彗星。在我国《天文学报》上,他曾发表关于小行星、彗星观测研究方面的论文二十多篇。20世纪50年代和60年代以来,张钰哲和年青人一同观测,一同计算,他在天文观测室里,经常是通宵达旦,度过了无数的严冬和夏夜,这位年近花甲,对许多事物似显淡漠的老科学家,在望远镜和计算机旁,倾注了多少火一样的热情!张钰哲精业于天文,同时也熟谙工程机械。他自己研磨过光学镜面,曾亲自进行紫金山天文台60厘米反光镜的镀银工作,所有镀银的座架设备则自行设计,自己画图,再投交制作。张钰哲具有相当高的文学修养,他早在三十年代写的《天文学论丛》一书,用词锤炼,对仗工整,寓文学于科学之中。他擅长书法诗画,工干篆刻,既是一位精深的天文学家,又是一位多才多艺的学者。“百战艰难拼汗血,三山摧毁坐现成。步天测度初无补,病榻栖迟负国恩”。这是张钰哲1963年住北京医院时所作感事诗中的几句。他在诗中慨叹自己坐观革命,而又测天无补,栖迟病榻。这当然是谦逊。张钰哲毕生致力于天文事业,他重视观测,求实治学,曾为我国天体力学轨道计算工作奠定了基础,为我国科学事业做出了重要贡献。他是第三、四、五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中国科学院数理化学部的学部委员,中国天文学会理事长,国家科委天文学科组组长。他在年近八旬,仍然在孜孜不倦地研究,进行关于彗星方面的著述。1978年又发表了《哈雷彗星轨道演变趋势和它的古代历史》(《天文学报》)19卷》的研究论文。 1978年8月 1日出版的《国际小行星通报》(Minor Planet Gircular)第4420期宣布,给新近正式编号的第2051号小行星定名为“张”(“2051”Chang)。通报中说:“哈佛大学天文台1976年10月23日发现的这颗小行星的命名,是为了表示对张钰哲的敬意。……他长时间积极从事小行星、彗星的观测和轨道计算。他还测定了小行星的自转周期,进行过分光双星工作……”

  他于 1974年翻译出版了苏联B.B.沙罗诺夫著的《行星物理》(与张家祥、舒英发、尉淑玲合译,科学出版社);1977年出版了《小行星漫谈》(科学出版社)等,是一位著述甚多的天文学家。

  同年(公元1902年)出生的名人:邓叔群 (1902~1970) 福建省福州市台江区 萨本栋 (1902~1949) 福建省福州市鼓楼区 廖子清 (1902~1931) 江西省吉安市峡江县 秦廷柱 (1902~1974) 广西自治区桂林市灵川县 冯润璋 (1902~1994) 陕西省咸阳泾阳县 + 更多公元1902年出生的名人》

  同年(公元1986年)去世的名人:林如高 (1888~1986) 福建省福州市 蒋兆和 (1904~1986) 四川省泸州市龙马潭 年得祥 (1930~1986) 甘肃省临夏康乐县 赵宁康 (1944~1986) 湖南省邵阳市邵东市 孙举京 (1900~1986) 山东省青岛市即墨 何敏华 (1928~1986) 广西自治区百色凌云县 + 更多公元1986年去世的名人》

  张姓名人堂张树军 河北省人 张丽夫 (1847~1923) 江苏省扬州人 张清茂 (1905~1931) 革命烈士 湖北省咸宁市咸安区人 张天瑞 (1450~1504) 山东省聊城市临清人 张弓 (1899~1983) 江苏省连云港灌云县人 张秀超 蒙古族 河北省承德市围场人 张庆禄 (1913~2011) 河北省邢台市隆尧县人 张其光 (1831~1895) 晚清明将 广东省江门市新会人 中国科学院院士人物介绍茅以升 (1896~1989) 中国科学院院士,土木工程学家、桥梁专家、工程教育家 竺可桢 (1890~1974) 中国近代气象学家、地理学家 苏步青 (1902~2003) 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著名的数学家、教育家,中国微分几何学派创始人 陈景润 (1933~1996) 哥德巴赫猜想第一人 梁思成 (1901~1972) 梁启超长子,中国著名建筑学家 李四光 (1889~1971) 中国科学院院士,著名地质学家 童第周 (1902~1979) 著名实验胚胎学家 梁思礼 (1924~2016) 梁启超第五子,中国科学院院士

  闽侯县更多人物

  蒋国国 (1911~1949) 陈岱孙 (1900~1997) 著名经济学家、教育家 林依祥 (1925~1949) 林万金 林炳辉 (1919~1949) 陈盛骙 (1926~1947) 傅鹰 (1902~1979) 中国科学院院士 林祥谦 (1892~1923) 工人运动先驱

本文地址:http://baijiaxing.yiriyitiao.cn/27213.html
版权声明:本文为原创文章,版权归 百家姓大全 所有,欢迎分享本文,转载请保留出处!

 发表评论


表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