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三丰

 百家姓大全   2023-07-01 20:16     0 条评论
摘要:

张三丰(1247或1264—1458),武当派祖师,自称张安忠第五子,生于元癸酉年六月十八日。名君实,字全一,(此为一说,另一说法为君宝)别号葆和容忍,汉族,辽东人。元末明初儒者、武当山道士

  张三丰(1247或1264—1458),武当派祖师,自称张安忠第五子,生于元癸酉年六月十八日。名君实,字全一,(此为一说,另一说法为君宝)别号葆和容忍,汉族,辽东人。元末明初儒者、武当山道士。善书画,工诗词。另有一说其为福建邵武人,名子冲,一名元实,三丰其号,南宋淳祐七年(公元1247年)出生于今福建邵武市和平镇坎下村,卒年不详。张三丰为武当派开山祖师,明英宗赐号“通微显化真人”;明宪宗特封号为“韬光尚志真仙”;明世宗赠封他为“清虚元妙真君”。张三丰是丹道-的集大成者,主张“福自我求,命自我造”。清代大儒朱仕丰评价张三丰说,古今练道者无数,而得天地之造化者,张三丰也。

  生平经历

  出身

  张三丰先生曾作一首《上天梯》词,是祖师苦求金丹大道,-有成的过程自述。可作为张三丰生平和出身的一个重要参考资料。编者此处引取词句加以解释,来讲述其三丰先生的出身、形象和早年经历。

  词曰:“大元飘远客,拂拂髯如戟,一曲上天梯,可当飞空锡。回思访道初,不转心如石,弃官游海岳,辛苦寻丹秘,舍我亡亲墓,乡山留不得,别我中年妇,出门天始白,舍我丱角儿,掉头离火宅,人所难毕者,行人已做毕,人所难割者,行人皆能割,欲证长生果,冲举乘仙鹤。后天培养坚,两足迈于役,悠悠摧我心,流年驹过隙,翘首终南山,对天三叹息。

  天降火龙师,玄音参一一,知我内丹成,不讲筑基业,赐我外丹功,可怜谆告切,炼己忘世情,采药按时节,先天无斤两,火候无爻策,只将老嫩分,但把文武别,纯以真意求,刀圭难缕晰,十月抱元胎,九年加面壁,换鼎复生孙,骑龙起霹雳,天地坏有时,仙翁寿无极。

  “大元飘远客”一句,据史书记载,张三丰先生约生活在元末明初时期,这句“大元飘远客”与“汉终唐国飘蓬客。”(吕洞宾《敲爻歌》),两位祖师都称自己是“客”,这跟现代通俗的客的含义不同,道士出家修行称作“客”,是出家无家,抛弃世俗的一种谦称。“大元飘远客”有版本也写做“大元飘蓬客”,将“远”字改为“蓬”字,含有道家修仙成为蓬莱仙客的意思。而史实证明,张三丰先生主要是活动于明朝,若改为“蓬”字,则应该是“大明”飘蓬客,比较妥当些。所以,《上天梯》这句“大元飘远客”,比较符合祖师出生在元朝末年,直到67岁入终南山出家的这个时间跨越的。

  “拂拂髯如戟”一句,是张三丰先生的自画像。史载张三丰先生的相貌是“丰神奇异,龟形鹤背,大耳圆睛”。 拂拂,胡须茂盛样。说明祖师是一个两腮长有浓密而茂盛,如戟般坚硬胡须的美髯公,颇有一派仙风道骨风范。

  “弃官游海岳,辛苦寻丹秘”一句,记录了张三丰先生,曾经还是一个候补-,他之所以放弃这个功名,要去如此辛苦的云游四海,目的是为了寻找真师,以获得金丹大道的真传。

  “舍我亡亲墓,乡山留不得”一句,陈述了祖师中年丧考妣,为了苦寻丹秘,违背祖训未丁忧,就离开了家乡。

  “别我中年妇,出门天始白,舍我丱角儿,掉头离火宅”一句,陈述了祖师是中年出家修行的。为了减轻出家给妻儿带来的痛苦,他天蒙蒙亮就悄无声息的离家了,走的时候,儿子尚且年幼,还扎着小辫子(丱角儿)。祖师狠心别离中年妻与幼年子,这样的决心,是源于修道的破常格理论。 我们从《上天梯》上半部分的自述,可以了解张三丰先生的生活年代、相貌特征、家庭情况、家庭成员等,特别是出家前破常格的勇气,以及他看破名利、弃官、弃丁忧、离家、别妻、弃子、云游、信道、访道、修道的艰苦生活等等,《上天梯》字里行间,都详细的告诉了我们。

  “天降火龙师,玄音参一一”一句,祖师说,感谢上天的垂爱,让我幸遇火龙真师,恩师元音切切,为我一一的讲解了炼金丹的秘密。此处是第二段对三丰祖师生平讲述很重要的一句。此处提到火龙真师即是火龙真人魏伯阳,也是《周易参同契》的作者。

  事迹

  至正初,张三丰返故里扫墓,复入燕京,昔日故交皆已过世。西山得遇邱道人相叙道,乃知邱为早年相遇之高士。别后复至秦蜀,又游荆楚之吴越,侨寓金陵,传道沈万三。后仍入秦,居金台观。至正十九年,张三丰离别金陵时预知沈万三有发配边疆之祸,遂叮嘱曰:“东西王气正旺,今后我们会在西南相会。”

  至正十九年九月二十日阳神出游,弟子杨轨山以为羽化,置棺收殓,适阳神回归。三丰念轨山朴实善良,遂携其隐去。后二年,元朝数尽,明主未立,张三丰又结庵武当山。居武当搜奇揽胜,见遍山宫观皆毁于兵火,乃言“此山异日必大兴”。遂领道众将各处宫观废墟一一清理,草创庙观以延香火。时授高足有邱元清、卢秋云、张振洋、叶阳、张景涛、孙碧云等,张守清也得与三丰相交,结为道友。

  洪武十七年至十八年间,朱元璋两度诏请三丰入京,皆避而不见。洪武二十三年,张三丰离开武当复作云游。

  洪武二十五年,张三丰遁入云南。这时,沈万三因得罪朱元璋,遂被治罪全家发配云南。在云南恰遇张三丰,正应“日后当于西南会面”之说。张三丰遂沈万三天元服食丹药,夫妻得服遂白日飞升。

  永乐初,朱棣又命侍读学士胡广诏访三丰,岂料胡广在武当与三丰遇而不识。

  永乐十年,成祖朱棣调集军民工匠三十余万众,经十年,建成八宫、二观、三十六庵堂、七十二岩庙等庞大工程建筑。其时三丰混迹于民众之中,朱棣派人屡访不遇。据《张三丰外传》的记载,说在1418年春,永乐帝特意驱车去拜望张三丰,三丰不在,有兴而来,扫兴而归。永乐帝勃然大怒,于是命令一个叫胡广的人去招寻张三丰,如招寻不到,则要处死胡广。

  永乐十四年,朱棣怒斥胡广寻三丰不力,胡广再访武当,于武当祈祷,望三丰先生能念其诚苦应诏回京,终见三丰。传说张三丰当时应太上老君邀请参加群仙会,正驾云头前往,过武当遂感胡广之祈祷,于是按落云头,降于胡广面前,对其言:“你且回京见驾,言我即去便是,不必多虑。”胡广便策马回京。跨年还得京师,乃知三丰先生早于前在金殿与永乐会得一面。此即为“金殿飞升”之说当时还有一种传说,说张三丰能飞身入宫、遁身而归,这些都不足为信。但有一点还是真实的,张三丰曾书字一函,令弟子孙碧云向永乐帝禀告,告之以具体的长生之道。因为皇帝都非常希望长寿,这也近乎常理。

  清雍正初年(1723年),有汪梦九先生曾遇三丰真人多示其教。此时三丰应有四百余岁。由于张三丰的神名噪起,明朝皇帝又给他三个赐号。即明英宗赐他为“通微显化真人”;明宪宗特封为“韬光尚志真仙”;明世宗赠封他为“清虚元妙真君”。史书记载张三丰龟形鹤背,大耳圆目,须髯如戟,寒来暑往仅一纳衣,雨雪天气蓑衣着身。1258年,宗教界爆发了中国历史上规模最大的一次佛道大辩论。蒙古大汗蒙哥亲临主持,嵩山少林寺长老福裕和全真教高道张志敬分别率队参加舌战,结果道教遭到惨败。从此,道教日渐衰沉。但一个世纪后,张三丰在武当山创立一个新的道派——三丰派,掀起了中国道教发展史上的最后一波,并成为武当武功的创立者。

  张三丰论玄谈道、使他毅然出家的是丘真人。老年时在终南山传播秘诀,使他得道的是火龙真人,而后张三丰又师承华山睡仙陈抟老祖。他在《蛰龙吟》最后几句道:“天将睡法传图南,图南一派俦能继,邋遢道人张半仙。”他又在《太极炼丹秘诀》中称陈抟为“希夷老祖”,称火龙先生为“吾师”,并宣称,火龙之所以没有名气,是因为他轻视浮名,所以连姓名都没有留下,仅仅给后人遗留一首绝句便离开了人间。其绝句云:“道号偶同郑火龙,姓名隐在太虚中。自从度得三丰后,归到蓬莱弱水东。”后来,崇奉张三丰的清代道士李西月因此而将三丰派归为以陈抟为代表的隐仙派,并排列其师承统序为:“麻衣传希夷,希夷传火龙,火龙传三丰。”但有一点可以肯定,那就是张三丰确实继承了陈抟以来道教宗师的道本学说和内丹炼养思想。

  张三丰活了多少岁

  据《古今太极拳谱及源流阐秘》李师融先生的考证,三丰卒年应在明代天顺二年,即公元1458年,其寿为212岁。从诸多的资料分析,确是证实了张三丰的生卒考,确实是享年212岁。 也是非常罕见,历史上少有的超长寿,所以令人刮目相视。

  郭襄和张三丰

  张君宝在《 屠龙记》开篇露面,写得有许多含蓄之处。这个后来在本书中极重要的大师级人物,此时还是个少年,见了郭襄便脸红,感觉非常微妙。

  郭襄自己本是伤心人,但看见张君宝孤苦无依,便放下自己的苦恼,为张君宝的前途筹划。她送给张君宝金丝镯作为信物,要张君宝去襄阳找自己的父母,让他有一个好的归宿。郭襄还不忘嘱咐张君宝去了郭家之后要顺着郭芙姐姐的脾气,以免吃苦头,郭襄古道热肠,有真正侠义情怀。

  天地茫茫的孤寂无助之中,张君宝必须独自面对命运的挑战,实现生命的自我价值。一个极偶然的机会,让张君宝触景生情,心下感悟,决心不去寄人篱下,而奋发图强,自立门户。张君宝独自上武当山-,终于豁然贯通,体悟了人生宇宙,武功道学的真谛,成了一代宗师。

  由张君宝到张三丰,自己拿主意,有主见是第一因素,但郭襄给他作的榜样也是很重要的。张君宝对郭襄,有一种少年人独特的微妙的敬慕和好感。郭襄的独立,侠义情怀,见义勇为,打抱不平,无疑给了张君宝内在的影响。张君宝很想做出成绩来给郭襄看,让郭襄惊叹,改变郭襄对自己的观感,其实是张君宝秘密的进取动力之一。

  传说故事

  张三丰归隐武当,人称隐仙。他最恨某些道士,修了几年道,学得了一丁半点秘术,便借此去巴结权贵,换取荣华富贵。偏偏明朝中期的几个皇帝都崇信道教。比如嘉靖皇帝,二十年不早朝,几乎天天在宫中做醮事,给仙上章奏。章奏用的文书有专门格式,称为“青词”。严嵩等人青词写得好,深得皇上宠爱,高居相位,人称“青词宰相”。至于得宠的道士,有的竟然被封为三公。因此,社会上一班阿谀奉承之徒,纷纷混进道士、方士队伍,想走终南捷径,捞取荣华富贵。张三丰对此十分愤慨,常常施术戏弄惩罚这群道门败类。后人搜集这类故事共有七个,称做“七戏方士”。这里只讲其中的两个。

  郭成显,原是个无赖。学过一种称为五雷法的道术,能役使五方雷霆,斩妖捉怪,呼风唤雨,据说开始时颇有灵验,因此想入京师借术图个进身之阶。张三丰在途中候着他来,自称“赛天师”一见面就对郭说:“你身上藏着五雷正法的秘诀吧?”郭一听,知道他未卜先知,定是神人,不敢隐瞒,连声称“是”。赛天师说:“我还有‘六雷法’要赐给你,只要依法施行,能够召来天仙,化为美女,跨上鸾凤,游戏人间。近来李孜省权倾中外,你挟着这法术去投靠他,那显赫高官马上可以获得。”郭一听大喜,急忙叩头请他传法,事讫又叩头辞谢。郭到了京师,先向李孜省演五雷法,孜省也信此术,引为同道。郭趁机得意地笑着自夸:“还不止这些哩,我还有六雷法,传授此法的人说,用它能召来天上美貌的仙女。”李一听便催着郭成显快快演法。郭却趁机搭起架子来,先让搭起法坛,周围布置,务求全套精致行头,挂红灯,围翠幔。一切布置就绪,方择日登坛演法。李家的侍妾和下属,纷纷或远或近地赶来观看。且说郭成显在坛上作起法来,果然有四五位仙女跨骑赤色虬龙降在坛上。其中两位尤其美貌,清啭歌喉,唱起曲来。音节清脆,歌声如怨如慕,似讽似嘲,孜省手下的门客术士都听得呆了。忽然雷雨当空,风刮黄沙,满坛灯火一时吹灭,似乎狐精鼠怪趁机都跑了出来。一阵工夫,这一切又都消失,天际只有纤淡的云片,弯弯的月亮挂在檐头。隐约听到有呻吟声从法坛深处传来,点起灯烛一照,却见有四五个李家的侍妾,赤身裸体各跨着个傻大汉——都是李孜省搜罗来的术士——僵在那儿,家奴过去强扶他们进去。再看郭成显,还站在法坛上,满口糊涂话,正得意扬扬在作法呢。李孜省又羞又怒,提剑上去将郭斩为两段,抛尸在后花园池塘中,并严令家人不得外传。但这般丑事,哪有瞒得住的,第二天就传遍大街小巷了。

  道士邓常恩,侥幸做到太常卿这一高官,他为人极为阴险狠毒,曾经暗害一人致死。那人阴魂不散,化为厉鬼,常在邓府作怪。邓在做道士时,就听说太行山西有位马仙翁,能用神箭射鬼,人们去求他,真是万试万灵。于是派徒弟陈歪儿去求马仙翁的箭术。陈歪儿奉命上路,行至中途,碰见个道人,神态轩昂,手执长弓,腰插七箭(长弓寓“张”,七箭,寓“三丰”二字笔画七划),自称能射鬼,百发百中。陈对他半信半疑,因是同路,且跟着同行。晚上,在一座破庙中过夜。这儿林深月黑,篁竹古木中传来啾啾鬼叫,陈歪儿十分惊怕,道人却说:“不用怕,你正好可以看我的神箭。”便在窗隙中一箭射出去,只听到那鬼哀号着逃去,陈这下大为钦服。次日早晨,叩头恳请道人传他法术。道人倒也慷慨,立即传给他神箭之术。陈歪儿回来见师父,谎说:“马仙翁外出,寻找不到。幸而托师父的福,在路上遇见神仙传了箭术。”常恩听后大喜。这天夜间月色朦朦,府中花园鬼声又起,急忙让陈显一显他的神技。常恩自己则转过回廊,在对面楼上监视。陈戒备不懈,忽然见一鬼飞入对面楼上,陈便挽起强弓,一箭射去。箭声响处,只听大叫一声,有什么东西应弦而倒。忙点起烛火照看,却是邓常恩,幸而箭未中要害,只射伤了左臂。回头再找陈歪儿,早已逃之夭夭了。

  丰龟背鹤形,仪表神异。而他云游的去处也多是具有悠久仙道传统的名山大川。据其所著《云水集》中《东游》一诗所述:“此身长放水云间,齐鲁遨游兴自闲。欲访方壶圆侨客,神仙万古住三山。”在东游齐鲁仙境的过程中,素为海上仙山的崂山自然成为张三丰寻访的一个重要目标。

  77年,张三丰第一次来到崂山。他在明霞洞后山的洞中修行了十多年,之后便开始西行和南游继续寻师。他浪迹天涯,历尽艰辛,为的就是能遇到真正的道门明师给他以指点。尤其在宋元以来道教内丹学兴盛的趋势下,得承内丹养生的秘诀大道更是当时张三丰所尤为冀望的。终于工夫不负有心人,1314年张三丰六十七岁时在全真道祖庭所在地——陕西终南山,得拜“希夷高弟子”火龙真人为师,蒙其授修真要道。终南学道四载后,三丰复奉师命出山隐世修行。在这期间,他精研勤修内丹养生之学及武学技击之法,并能将此两门绝学融会贯通,自成体系,从而使其道家内外双修功夫达到出神入化的高超境界。特别是他在武当山面壁九年,开创了丹武合一的崭新的道教派别,为中国道教史和武学史写下了光耀千古的篇章。

  透着一身的仙风道骨,已经成为一代宗师的张三丰于1334年第二次来到崂山。他先后在太清宫前的驱虎庵、玄武峰下的明霞洞等处修行多年。在这段时间中,他的道学修为更加超俗,甚至可以达到“散则为气,聚则成形”的境界。而这时的张三丰也开始留心著述,今天我们看到的《张三丰先生全集》中不少论著都是在崂山的庵、洞中完成的。以《玄机直讲》、《道言浅近说》、《玄要篇》、《无根树词》等为代表的一系列道学著作对后来的道教文化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永乐二年(1404年),张三丰第三次回到崂山。初时住在山民苏现家中,后入深山埋名隐居。这一时期张三丰通过移栽花木对崂山道教宫观的园林建筑作出了巨大贡献。尤其是他移植了“耐冬”山茶。据明代崇祯年间御史黄宗昌编撰的《崂山志》记载:“永乐年间张三丰者,尝自青州云门来于崂山下居之。邑中初无奈冬花,三丰自海岛携出一本,植于庭前,虽隆冬严雪,叶色愈翠。正月即花,蕃艳可爱,龄近二百年,柯干大小如初。”这株植于太清宫三官殿的耐冬山茶,至今犹存。它高近7米,合围近1.8米,专家估算树龄约600余年,与史志记载张三丰于明永乐年间(1403~1424年)所植,在时间上完全吻合。国内植物学界的学者对这株山茶树有很高的评价,认为即使在四季如春的山茶之乡云南,像这样的树龄和长势也是非常罕见的,更不要说在冬季冰封千里的北方了。可以想见,内丹养生功深的张三丰真人当年植下这傲寒长生的“耐冬”山茶,很大程度上正是象征了道教哲学及-中所主张的“我命在我,不属天地”以及“道在养生”、“仙道贵生”的深刻思想。而此山茶怒放之时,又似落了一层厚厚的红色的雪,其美景又给文人墨客以灵感。

  清代大文学家蒲松龄在崂山居住时即受此山茶花树之启发,写下了《聊斋志异》中的名篇《香玉》。文章中身着红衣,令人见而忘俗的花神“绛雪”,其实就是蒲老先生对张三丰手植的这株山茶花树所进行的艺术塑造。而随着《聊斋志异》成为世界文学名著,崂山山茶的知名度也越来越高。今天,崂山及青岛各处都有“耐冬”山茶,实在是张三丰真人的一大功劳。而自张三丰以后,崂山各道教宫观也开始大兴栽植名贵花卉之风:太清宫除山茶外陆续从南方引栽了桂花、梅花、灯台花、银薇、小叶黄杨等;上清宫则引植牡丹、玉兰、紫薇、芍药等;其他玉清宫、华楼宫、明霞洞等亦均各有名花引植入院。所以,张三丰当年在崂山移栽树木花卉,为中国道教宫观园林增添了意韵深远的哲学底蕴和美学内涵,对明朝以后的道教建筑文化产生了相当重要的影响。

  当时全国各地较著名的道教宫观,都非常重视具有象征意义的花卉树木的栽培,而且不同派系的道观长期栽种象征本派特色的花卉。例如全真道华山派的道观中多栽植紫薇以象征门派,这是为了纪念五代时华山道教中杰出的养生和数术大师——陈抟老祖。据传他著有奇书《紫薇斗数》,乃是与奇门、六壬相比肩的数术绝学。这种以花卉象征道派传统的方式,其实也正符合了道家所提倡的“道法自然”思想。

  当然,作为以养生武学扬名天下的道教宗师,张三丰三住崂山更大的贡献还在于他将所创的道法在崂山发扬光大。前面已经提到,张三丰出家入道的因缘乃是由于幼年的眼疾。其双眼得云庵道长的妙手治疗痊愈,而张三丰自此亦深得道教医学真传,精通医理。在他第三次返崂山后,便将道教医学和内丹养生结合起来研究,再加上他驰名天下的道家武学功夫,一并传授给崂山道士。这样,直接和间接地培养出了一批发展崂山道教、光大全真门派的中坚力量。

  张三丰相关张三丰故居  辽宁省阜新市阜新蒙古族自治县遇真宫  湖北省十堰市丹江口市武当山建筑群  湖北省十堰市丹江口市丹江口市博物馆  湖北省十堰市丹江口市武当山博物馆  湖北省十堰市丹江口市金台观  陕西省宝鸡市金台区张三丰原式太极拳  福建省

  同年(公元1247年)出生的名人:仇远 (1247~1326) 浙江省杭州钱塘区 熊禾 (1247~1312) 福建省南平市建阳 一山 (1247~1317) 浙江省台州临海 一宁 (1247~1317) 浙江省台州临海 郝天挺 (1247~1313) 河北省保定市徐水区 + 更多公元1247年出生的名人》

  同年(公元1458年)去世的名人:杨善 (1384~1458) 北京市大兴区 张軏 (1393~1458) 河南省开封市祥符区 薛希琏 (?~1458) 浙江省丽水莲都区 龙文 (1408~1458) 江西省吉安市泰和县 + 更多公元1458年去世的名人》

  张姓名人堂张涵 张厚进 福建省泉州市永春县人 张九州 河北省邯郸市馆陶县人 张娓 重庆市人 张松辉 岳麓书院 河南省南阳市唐河县人 张池明 2016中超联赛北京国安队 四川省成都市人 张林池 (1911~2002) 河北省保定市清苑区人 张义成 (1864~1930) 山东省聊城市茌平县人

  阜新蒙古族自治县更多人物

  罗萌 蒙古族 耿来 李丽萍 赵延庆 浦漫汀 玛拉沁夫 蒙古族 玉荣 草原英雄小姐妹 王立春

本文地址:http://baijiaxing.yiriyitiao.cn/27249.html
版权声明:本文为原创文章,版权归 百家姓大全 所有,欢迎分享本文,转载请保留出处!

 发表评论


表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