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潮水(1885—1974) 男,演员、戏教师、编导。浙江嵊县马仁村人。越剧创始人之一,“越剧之家”创建人,男班著名老生演员。马自幼入私塾念书,1899年因家贫辍学,拜相来炳为师唱“落地唱书”,他从传书宝卷中学语汇,丰富唱书内容情节,致使唱书有声有色,生动感人。1906年初春,在浙江余杭陈家园唱书时,他不顾被师傅打骂,极力主张改唱书为一人一角上舞台演出,终在八仙桌搭成的小草台上首次化妆演出《珍珠塔》前半本,他扮演方卿一角。此次演出虽是“分角唱书”,但由此为曲艺“落地唱书”发展为早期越剧“小歌班”(戏曲)奠定了基础。他因身材魁梧,于1918年从小生改演老生。同年联络卫梅朵、王永春、童正初、金荣水、费翠棠等名伶进上海,先后演出于华兴戏园和民兴茶园。在首次搬上越剧舞台的《碧玉簪》中饰李廷甫、《琵琶记》中饰张广才都获成功。1922年,与王永春等进入大世界演出,除《碧》、《琵》两剧外,《梁祝》、《孟丽君》、《珍珠塔》、《百花台》、《张公扫雪》等都是他的擅演剧目。在连台本戏《狸猫换太子》、《一女换太子》、《王华买父》等剧中亦有出色表演。其扮相大方,嗓音宽厚明亮,因先工小生,后工老生,因而表演凝重飘逸而有热情,是有名的唱做须生。唱腔以〔丝弦正调〕为主,对越剧音乐板腔体系的初步形成也有一定贡献。1918年一举成功之越剧《碧玉簪》,原以宣卷本《李秀英宝卷》为蓝本,参考了东阳班(婺剧)《三家绝》的情节结构集体改编而成,最后则由他根据《碧玉簪全传》增添重要情节,从而形成沿袭至今的从“庆寿许婚”到“送凤冠”的情节、人物框架。其余如《琵琶记》、《梁祝》、《孟丽君》等越剧早期剧目,也无不渗透着他的心血。30、40年代,由演员转为“派场师傅”(近似导演)后,便热心于剧目编写,编有《孤孀泣血记》、《棒打鸳鸯飞》等戏。他自登上舞台后即收教艺徒,创办了第一副男科班,培育出姚毛头、姚方松、费翠棠、裘锡顺等红伶。“四季春班”主教师傅鲍金龙即为其再传弟子。50岁以后,主要精力传授艺徒和指导排演。曾在“忠孝班”科班任教,培养出郑忠梅、李忠萍、戴忠桂等演员。入室弟子有邢月芳、徐天红、屠笑飞、陈少春等。1946年起与施银花搭班,约于1948年随班回浙江。解放后1951年始曾在浙江越剧实验剧团、上海青山越剧团任老戏师傅、导演。1953年进嵊县越剧团担任导演和教学工作,并亲自笔录《珍珠塔》和《越剧发展史》手稿。在古稀之年,他四处奔走,联络越剧界,发起筹建“越剧之家”,后于1961年在嵊县鹿胎山麓建成。(1885—1974) 男,演员、戏教师、编导。浙江嵊县马仁村人。越剧创始人之一,“越剧之家”创建人,男班著名老生演员。马自幼入私塾念书,1899年因家贫辍学,拜相来炳为师唱“落地唱书”,他从传书宝卷中学语汇,丰富唱书内容情节,致使唱书有声有色,生动感人。1906年初春,在浙江余杭陈家园唱书时,他不顾被师傅打骂,极力主张改唱书为一人一角上舞台演出,终在八仙桌搭成的小草台上首次化妆演出《珍珠塔》前半本,他扮演方卿一角。此次演出虽是“分角唱书”,但由此为曲艺“落地唱书”发展为早期越剧“小歌班”(戏曲)奠定了基础。他因身材魁梧,于1918年从小生改演老生。同年联络卫梅朵、王永春、童正初、金荣水、费翠棠等名伶进上海,先后演出于华兴戏园和民兴茶园。在首次搬上越剧舞台的《碧玉簪》中饰李廷甫、《琵琶记》中饰张广才都获成功。1922年,与王永春等进入大世界演出,除《碧》、《琵》两剧外,《梁祝》、《孟丽君》、《珍珠塔》、《百花台》、《张公扫雪》等都是他的擅演剧目。在连台本戏《狸猫换太子》、《一女换太子》、《王华买父》等剧中亦有出色表演。其扮相大方,嗓音宽厚明亮,因先工小生,后工老生,因而表演凝重飘逸而有热情,是有名的唱做须生。唱腔以〔丝弦正调〕为主,对越剧音乐板腔体系的初步形成也有一定贡献。1918年一举成功之越剧《碧玉簪》,原以宣卷本《李秀英宝卷》为蓝本,参考了东阳班(婺剧)《三家绝》的情节结构集体改编而成,最后则由他根据《碧玉簪全传》增添重要情节,从而形成沿袭至今的从“庆寿许婚”到“送凤冠”的情节、人物框架。其余如《琵琶记》、《梁祝》、《孟丽君》等越剧早期剧目,也无不渗透着他的心血。30、40年代,由演员转为“派场师傅”(近似导演)后,便热心于剧目编写,编有《孤孀泣血记》、《棒打鸳鸯飞》等戏。他自登上舞台后即收教艺徒,创办了第一副男科班,培育出姚毛头、姚方松、费翠棠、裘锡顺等红伶。“四季春班”主教师傅鲍金龙即为其再传弟子。50岁以后,主要精力传授艺徒和指导排演。曾在“忠孝班”科班任教,培养出郑忠梅、李忠萍、戴忠桂等演员。入室弟子有邢月芳、徐天红、屠笑飞、陈少春等。1946年起与施银花搭班,约于1948年随班回浙江。解放后1951年始曾在浙江越剧实验剧团、上海青山越剧团任老戏师傅、导演。1953年进嵊县越剧团担任导演和教学工作,并亲自笔录《珍珠塔》和《越剧发展史》手稿。在古稀之年,他四处奔走,联络越剧界,发起筹建“越剧之家”,后于1961年在嵊县鹿胎山麓建成。
同年(公元1885年)出生的名人:丁绪贤 (1885~1978) 安徽省阜阳 程霖生 (1885~1943) 安徽省黄山市歙县 高一涵 (1885~1968) 安徽省六安金安区 徐朗西 (1885~1961) 陕西省咸阳三原 胡文耀 (1885~1966) 浙江省宁波鄞州区 + 更多公元1885年出生的名人》
同年(公元1974年)去世的名人:储炎庆 (1902~1974) 安徽省铜陵枞阳 郑昕 (1905~1974) 安徽省合肥庐江县 王莹 (1913~1974) 安徽省芜湖市弋江区 卜万苍 (1903~1974) 安徽省滁州天长 李时良 (1894~1974) 浙江省宁波 蔡绍序 (1909~1974) 著名男高音歌唱家 四川省资阳市安岳县 + 更多公元1974年去世的名人》
马姓名人堂马兆麟 (1837~1918) 福建省漳州市东山县人 马正录 甘肃省兰州永登县人 马本斋 (1901~1944) 抗日英雄 河北省沧州市献县人 马敬伯 (1932~2013) 天津市河西区人 马承 陕西省咸阳兴平人 马肖云 (1904~1992) 河北省石家庄市新乐市人 马毅 天津市武清区人 马苏 北京电影学院 黑龙江哈尔滨人
嵊州更多人物
魏小云 喻传海 (1884~1936) 俞丹屏 (1872~1942) 史翠贞 丁苗芬 马炜 邢契莘 (1887~1957) 竺纪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