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国籍,微纳电子科学家。1945年11月生于甘肃省兰州市。1974年获得美国耶鲁大学博士学位。现任美国耶鲁大学教授。2003年当选为美国工程院院士。
马佐平对金属/氧化物/半导体(MOS)的科学认知及技术发展,尤其是在MOS栅介质 (包括高介电常数的栅介质)的科技领域做出重要贡献。1970年始他在做超薄(~4纳米)栅氧化硅研究中指出隧穿电流对MOS特性的重要影响,发现了辐射效应或热载子效应所产生的界面陷阱与在界面附近的应变分布有直接的关联,而据此提出一个“栅诱导的应变分布”模式来解释实验的结果,推出在栅氧化硅内掺入极小量的诸如氟、氯或氮等杂质来促成应变的弛豫以降低辐射或热载子效应的方法。发现了一个在经历辐照MOS内的界面陷阱的转型现象,并随后对此做了系统的研究。他最先提出用氮化硅(Si3N4)做MOS栅介质以取代二氧化硅(SiO2)的概念并首先用实验证明其可行性,推动了近年引入用更高介电常数的栅介质的理念,进而推展未来的MOS科技。最近Intel、IBM等公司宣布量产High-k Gate Dielectrics的芯片, 正式实践了马佐平早期理念。最近,他的研究小组创先使用“非弹性电子隧道谱”(IETS)的方法来探测超薄高介电常数的介质内的微结构、微缺陷及杂质。IETS有望将来被广泛使用,从而进一步推动MOS栅介质的研究及发展。
马佐平在耶鲁大学培养了大批华裔微电子科技专家,其中40多位中国学生在他指导下获得博士学位。1993年以来,他几乎每年都回国,多次到中国航天技术院、中国科学院、清华大学、北京大学、山东大学、天津大学、复旦大学、上海交通大学、厦门大学等科研机构和大学讲学。1994年至2000年间,马佐平研究小组与中科院新疆物理所的辐射效应小组密切合作,促使中科院新疆物理所成为中国的半导体器件的辐射效应中心之一。2002年到2005年,与清华大学共同研发制造先进的闪存器件,对清华大学闪存科研的进展有较大的贡献。2005年,马佐平与北大微电子学研究院王阳元共同成立了北大-耶鲁微纳电子合作研究中心,合作研讨微电子及纳米电子领域的最先进的科学课题。马佐平受聘为福建省信息产业专家委员会委员,福建省政府顾问,苏州工业园区微电子业首席顾问。2010年,马佐平将与国内同行专家在中国合作主办第十届国际固态和集成电路技术会议(ICSICT)。
相关院校:
耶鲁大学
同年(公元1945年)出生的名人:李德群 中国工程院院士·机械与运载工程学部 江苏省泰州海陵 卢秉恒 中国工程院院士·机械与运载工程学部 安徽省亳州 尹泽勇 中国工程院院士·机械与运载工程学部 江苏省扬州宝应县 戴浩 中国工程院院士·信息与电子工程学部 江苏省盐城阜宁 姜会林 中国工程院院士·信息与电子工程学部 辽宁省沈阳辽中区 + 更多公元1945年出生的名人》
马姓名人堂马增辉 陕西省渭南合阳县人 马保林 (1887~1945) 河南省焦作市孟州人 马良 (1840~1939) 江苏省镇江人 马希圣 (1918~1977) 山东省泰安市新泰市人 马辅臣 (1883~1959) 甘肃省临夏临夏市人 马树林 内蒙古自治区赤峰元宝山区人 马荣胜 (1928~2015) 山西省吕梁市临县人 马永海 (1960~2016) 宁夏自治区吴忠同心县人 中国科学院院士人物介绍茅以升 (1896~1989) 中国科学院院士,土木工程学家、桥梁专家、工程教育家 竺可桢 (1890~1974) 中国近代气象学家、地理学家 苏步青 (1902~2003) 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著名的数学家、教育家,中国微分几何学派创始人 陈景润 (1933~1996) 哥德巴赫猜想第一人 梁思成 (1901~1972) 梁启超长子,中国著名建筑学家 李四光 (1889~1971) 中国科学院院士,著名地质学家 童第周 (1902~1979) 著名实验胚胎学家 梁思礼 (1924~2016) 梁启超第五子,中国科学院院士 耶鲁大学人物介绍孔祥熙 (1880~1967) 马佐平 中国科学院院士 晏阳初 (1890~1990) 希拉里 美国律师、民主党籍政治家 何廉 (1895~1975) 容星桥 (1865~1933) 梁敦彦 (1857~1924) 蔡崇信
兰州更多人物
金自山 (1900~1928) 柏原 柴天佑 中国工程院院士·信息与电子工程学部 保鉴 魏珂 李修平 中央电视台节目主持人 秦大河 中国科学院院士 王家达 (1939~20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