郝诒纯(1920年9月1日—2001年6月13日),女。出生于湖北武昌。地质学家。1980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院士)。1950年加入九三学社。九三学社第七、八、九届中央委员会副主席,第十届中央委员会名誉副主席。
郝诒纯祖籍湖北咸宁。她的父亲是清末秀才,随她祖父学习中医,后加入同盟会,第一次大革命期间曾出任武汉政府湖北省司法厅厅长兼高等法院院长。郝诒纯随父母于1930年迁到北平。她在北京师范大学女附中上初中期间,成绩优秀,后因参加“一二·九”-,被学校除名,后考入北平市立女一中高中部。1938年考取西南联合大学。她先学历史,后改学地质学。1943年大学毕业,在云南地质调查所任技士,同时在云南大学矿冶系兼课。1943年考取清华大学地学系研究生。1945年因学习成绩优异,获中国地质学会设的马以思女士奖学金。抗日战争胜利后回到北平,1946—1952年在北京大学任教。
郝诒纯早年从事地质普查找矿工作,20世纪50年代适应石油、天然气找矿勘探的急需,立志主攻微体古生物学,为使微体古生物学在我国形成系统学科做出了重要贡献。她主持完成了《冲绳海槽第四纪微体古生物群及其地质意义》、《西沙北海槽第四纪微体生物群及其地质意义》、《有孔虫》、《松辽平原白垩第三纪介形虫》和《塔里木盆地西部晚白垩世—第三纪地层及有孔虫》、《中国的白垩系》等著作。在进行微体古生物教学工作中,她搜集总结国内零星成果,广泛吸收国外先进经验,亲自讲课,编写教材,最后,积累多年资料与经验,指导青年教师主编了《微体古生物教程》,这是中国第一部这方面系统全面的教材,使微体古生物学在我国成为一门系统的独立学科。1987年,她把计算机技术应用于微体古生物学的科研和教学,筹建了几个门类的数据库,在此基础上完成了新生代浮游有孔虫的自动化鉴定软件,已被中国部分石油生产单位采用,提高了工作效率,创造了经济效益。
新中国成立后,我国大规模地开展国民经济建设,地质界面临两大迫切任务:一是开发边疆;二是结合生产,寻找急需的矿产资源。其中,找油的任务更为迫切。郝诒纯研究了国内外的资料,选定与上述任务密切相关的中、新生代地层及微体古生物作为主攻方向,通过30多年的努力,取得了许多重要成果。
1949年前,我国仅零星做了一些微体古生物的研究工作。1957年郝诒纯被派到苏联进修,为适应寻找石油和研究边疆中、新生代地层的需要,她选择微体古生物专业作为进修方向。在两年的时间里,她在莫斯科大学地质系,苏联科学院古生物研究所、地质研究所,列宁格勒大学地质系等机构研究有孔虫和介形虫,到过几个边远地区从事1∶5万区域地质测量及中、新生代海相地层和微体化石群的研究,撰写了《苏联克拉斯诺达尔边区沃罗西斯克一带白垩—第三纪有孔虫及其地层意义》的论文,并在莫斯科大学学术委员会上宣读。有关专家认为,论文对工作区白垩纪—第三纪有孔虫生物地层进行了第一次系统总结,提出了地层划分和对比的正确方案。
郝诒纯在有孔虫类和介形虫类化石及其生物地层学的研究方面取得了重要成就。我国的石油资源,既产于含有孔虫的海相地层,又产于主要含有介形虫的陆相地层,因此,研究有孔虫和介形虫对找油极为重要。郝诒纯和她领导的科研组,参加了大庆找油会战。20世纪60年代初和70年代初,她多次赴大庆,进行教学、科研和生产三结合的野外考察与研究。-中,进行科学研究被视为异端,她顶着压力,与中国地质科学院的同志合作,整理“文革”前积累的资料,1974年正式出版了《松辽平原白垩—第三纪介形虫化石》专著。这是我国对白垩纪—第三纪生物地层和介形虫进行系统研究的第一本著作,对生产和科研起了很大的促进作用。世界上对微体化石的研究,美国和苏联开展最早,但当时都尚未发表过陆相介形虫与生物地层和石油生产相结合的专著。上述成果与她参与完成的“黄骅凹陷第三纪的岩相古地理及生储油条件”研究成果,获得了1978年全国科学大会集体成果奖。从1979年开始,她应聘到中国地质科学院主持对中国的白垩系进行系统总结,主编了《中国地层》白垩系部分。《中国地层》1985年获地质矿产部科技成果奖一等奖。1980年她与曾学鲁、林甲兴等编著的《有孔虫》专著,全面总结了当时国内外有孔虫资料,经过系统研究,从结构构造的特殊性提出古生代小有孔虫的分类体系及其生物地层学意义,总结了各个时期不同保存情况的各类有孔虫的分析鉴定及分类方法,介绍了中国发现的主要有孔虫属。既有丰富的实际资料,又有相当的理论水平,不仅是一本很好的参考书,而且是一本进行有孔虫属一级鉴定和确定动物群面貌的重要工具书。她主持领导的新疆塔里木盆地西部的生物地层研究对晚白垩世英吉莎群及第三纪海相地层进行了详细的划分对比,建立了完整的生物地层层序,系统研究了所含的有孔虫化石及其古生态。通过这些研究,推断了塔里木盆地西部在晚白垩世及第三纪时期海进海退的规律和古地理变迁。她和曾学鲁等重新划分了下第三系喀什层,新建了盖吉塔克组,调整了划分系统,他们的划分方案已被生产单位广泛采用。所发现和描述鉴定的袁氏属和塔里木属及所包括的10个新种,已被各国同行采用,收入美国两位研究有孔虫最著名的教授的专著《有孔虫属及分类》。她还指导她的研究组应用古生物学定量研究的新方法,用介形虫、有孔虫、放射虫、硅藻、超微化石等第四纪晚期多门类微体古生物,对海洋地层进行分层对比,提出了古海洋平面变化及气候变化按地层变化旋回进行划分对比的研究成果。她对塔里木盆地西部晚白垩世—第三纪有孔虫动物群进行了划分群落的研究,并指导博士生完成了这方面的博士学位论文。
郝诒纯还致力于将微型电子计算机技术应用于微体古生物研究。随着石油开发、海洋开发,每天都有大量微体古生物化石发现,积累的资料非常丰富,微体古生物学的基础研究——化石属种鉴定,仍然靠人工检索,费力费时,造成研究人员的沉重负担,严重影响了工作的速度和深度。当时国外已有研究部门使用了电子计算机技术,而我国在20世纪80年代初仍是空白。郝诒纯指导研究生进行6年探索,设计建立了微体古生物学微型电子计算机辅助研究系统,完成了新生代浮游有孔虫自动化鉴定软件,1987年底通过部级鉴定,认为“达到国际上80年代水平”。有关生产部门采用后,提高了鉴定效率数十倍。她又指导博士后研究人员,利用该系统成功地运用数理统计方法进行了某些个体发育与系统演化的研究。这一贡献,促进了我国古生物学研究手段的现代化、科学化,赋予古老的古生物学科以新的生命。
郝诒纯在开创钙质超微化石的研究方面,填补了我国又一项空白。钙质超微化石在中、新生代海相沉积物中数量丰富,分布广泛。20世纪70年代,国外已建立了洲际对比的化石带。在国内,随着海洋资源探查和边疆地质调查与找矿工作的进展,钙质超微化石的研究提上了日程。80年代初,郝诒纯著文介绍这类化石及其研究现状,在我国东部油田第一个鉴别出钙质超微化石,并为地质系统培养了第一位这类化石的研究者。紧接着,她在本单位组织中青年教师和研究生,对我国东海、南海和东部油田以及新疆有关地区的钙质超微化石进行研究,取得了重大成果,培养了国内第一位主攻这类化石的研究生。
郝诒纯在我国首先倡导和应用微体古生物多门类综合研究,解决地层划分对比问题和推断古环境及其变化问题。早在20世纪60年代初期,郝诒纯即受中国地质科学研究院的聘请组织领导该院和北京地质学院有关人员进行阜新含煤地层侏罗纪—白垩纪介形虫、孢子花粉和古植物以及大庆油田白垩纪—第三纪介形虫和孢子花粉的多门类综合研究,完成了收集资料和初期研究工作。从1983年开始,她又组织指导本单位和地质矿产部海洋地质综合研究大队的有关人员合作,在我国首次对海槽地区半深海型微体生物群进行系统研究。1988年她与曾学鲁等发表了《冲绳海槽第四纪微体生物群及其地质意义》的专著,详细讨论了该区晚更新世及表层沉积中有孔虫、介形虫、钙质超微植物群的特征及其分布规律,揭示了不同区段不同的沉积环境和沉积作用。这对研究冲绳海槽弧后盆地第四纪地质历史有着重要意义。1990年她又与阮培华等发表了《西沙北海槽第四纪微体生物群及其地质意义》的专著,对改变我国南海海洋地质研究薄弱状况起了积极的作用。我国对第四纪海洋微体古生物的研究成果,将会大大丰富世界第四纪海洋微体古生物研究资料,并为研究第四纪以来全球性环境变化提供有益的参考。
郝诒纯积极投身我国教育事业,坚持在教学、科研第一线。1954年她带领生产实习队给山西某生产单位填制了两幅半1∶5万的地质图,勘查了四个煤田,提交了详查报告,全部通过验收,受到地质部的表扬。1956年,她与杨遵仪、陈国达教授合编了全国第一本高校《古生物学教程》教材,协助杨遵仪教授创办了我国第一个地层古生物学专业。1959年8月,郝诒纯回国后写出了我国第一本微体古生物学讲义,并亲自授课。她引进国外的研究成果及工作方法,总结我国的研究成果,结合中国实际,从生产需要出发,系统介绍了微体古生物的许多门类。她先后讲授过光性矿物学、工程地质学、普通地质学、地层学及地史学、古生物学、微体古生物学等多门地质基础课和专业课,培养了几百名古生物专业的大学生。通过讲课和办培训班,指导研究生和博士后研究人员,接受进修教师和担任专业咨询顾问,培养了一批微体古生物学的教学、科研和生产人员,其中许多人已成为这一学科的知名学者和重要骨干。她为开展我国微体古生物的多门类综合研究,培养了国内第一位主攻放射虫类的硕士研究生和第一位主攻该门类古生物的博士研究生。至今,她已培养了14名博士研究生、20多名硕士研究生和一批进修人员,共发表论文50余篇、专著8种,编写和主编大学和中专教材6种。
郝诒纯于1952年全国高等院校院系调整之时,由北京大学调到北京地质学院任教。1957—1959年在苏联进修微体古生物学。1963年,她以中国科技援外专家身份被派往古巴指导地下水勘探和石油普查,1965年回国,继续在北京地质学院任副教授,先后担任古生物教研室副主任、主任。1978年任中国地质大学(北京)教授。80年代,她参加国际地质对比计划项目第58项白垩纪中期事件的研究工作,任中国工作组组长。她是国际地层委员会白垩纪分会委员、国际介形虫研究委员会委员,历任中国古生物学会和中国微体古生物学会理事长。她曾任全国青年联合会第二届常委,第三届全国政协委员、第六届全国政协常委,第七、八届全国人大常委,第六、七届全国妇联副主席,北京市人大第十届常委会副主任。
郝诒纯在事业上有着执著的追求,并具有开拓精神。在国际上,她一直瞄准美国和苏联这两个开展微体古生物学研究最早的国家,及时引进它们的先进理论和先进方法,同时利用我国大规模开展石油勘探和研究人员较多的有利条件,组织力量同他们开展竞争,取得了一些为国际古生物界所瞩目的成就。
来源:九三学社中央宣传部
相关院校:
清华大学
同年(公元1920年)出生的名人:郭慕孙 (1920~2012) 中国科学院院士 广东省潮州市 黄量 (1920~2013) 中国科学院院士 上海市 冯康 (1920~1993) 中国科学院院士 江苏省南京 邓从豪 (1920~1998) 中国科学院院士 江西省抚州市临川区 戴念慈 (1920~1991) 中国科学院院士 江苏省无锡 + 更多公元1920年出生的名人》
同年(公元2001年)去世的名人:侯虞钧 (1922~2001) 中国科学院院士 福建省福州市 黄文熙 (1909~2001) 中国科学院院士 江苏省苏州吴江 贾兰坡 (1908~2001) 中国科学院院士 河北省唐山市玉田县 窦国仁 (1932~2001) 中国科学院院士 辽宁省锦州北镇 邓景发 (1933~2001) 中国科学院院士 广东省广州市番禺区 李庆逵 (1912~2001) 中国科学院院士 浙江省宁波 + 更多公元2001年去世的名人》
郝姓名人堂郝斌 (1915~1944) 山东省烟台市蓬莱区人 郝正治 云南省曲靖沾益县人 郝京平 山东省泰安市肥城市人 郝铭鉴 (1944~2020) 江苏省盐城建湖人 郝仲青 (1879~1957) 河北省廊坊市霸州市人 郝水 (1926~2010) 中国科学院院士 内蒙古自治区通辽人 郝铁民 (1921~1990) 山东省济宁市微山县人 郝跃 中国科学院院士 安徽省阜阳人 中国科学院院士人物介绍茅以升 (1896~1989) 中国科学院院士,土木工程学家、桥梁专家、工程教育家 竺可桢 (1890~1974) 中国近代气象学家、地理学家 苏步青 (1902~2003) 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著名的数学家、教育家,中国微分几何学派创始人 陈景润 (1933~1996) 哥德巴赫猜想第一人 梁思成 (1901~1972) 梁启超长子,中国著名建筑学家 李四光 (1889~1971) 中国科学院院士,著名地质学家 童第周 (1902~1979) 著名实验胚胎学家 梁思礼 (1924~2016) 梁启超第五子,中国科学院院士 清华大学人物介绍茅以升 (1896~1989) 中国科学院院士,土木工程学家、桥梁专家、工程教育家 钱钟书 (1910~1998) 中国现代作家、文学研究家 吴晗 (1909~1969) 历史学家 胡锦涛 梁思成 (1901~1972) 梁启超长子,中国著名建筑学家 陈希 华罗庚 (1910~1985) 著名数学家,中科院数学物理学部委员 吴阶平 (1917~2011) 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工程院院士
咸安区更多人物
董宏量 张昌礼 (1919~1982) 张相尧 钱亦石 (1889~1938) 余洪元 (1875~1938) 汉剧艺术大师、“余派”老生的创始人 张清茂 (1905~1931) 革命烈士 沈鸿宾 (1840~1887) 钱瑛 (1903~197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