黎尚豪

 百家姓大全   2023-08-24 00:04     0 条评论
摘要:

黎尚豪(1917年4月10日—1993年1月24日),出生于广东梅县。藻类学家。1980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院士)。1950年加入九三学社。黎尚豪出身于广东梅县的中医世家,5岁时进入本乡崇德初级小学,1927年考入梅县县立高级小学

  黎尚豪(1917年4月10日—1993年1月24日),出生于广东梅县。藻类学家。1980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院士)。1950年加入九三学社。

  黎尚豪出身于广东梅县的中医世家,5岁时进入本乡崇德初级小学,1927年考入梅县县立高级小学,1929年毕业后考取省立梅州中学;1935年毕业于梅州中学高中部,同年考取中山大学生物系;大学期间,因学习成绩优异,一直获奖学金资助,并在1939年毕业,获理学学士学位,同时获得中山大学颁发的金质奖章。毕业后,黎尚豪受聘担任中山大学生物系助教,同时在董爽秋教授的指导下开始了藻类学的研究。日军侵华战争爆发,中山大学被迫迁移,黎尚豪随校迁往云南澄江。以“生物王国”著称的云南是我国生物物种最丰富的地区,这对黎尚豪开展藻类学研究提供了自然资源方面的有利条件。因此,1940年中山大学回迁广东坪石镇时,黎尚豪应石声汉教授之约暂留在昆明的同济大学任生物系助教,直至1941年末才回到中山大学,并接替董爽秋教授走上讲台,挑起教学重担,同时仍从事藻类学研究。广东坪石镇地处南岭山脉南部,地貌类型非常复杂,生态环境多种多样,藻类种类极为丰富。黎尚豪在多样化的生态环境中采集了大量藻类标本,既增加了教学内容,也为藻类学研究提供了材料,其间发现了一些藻类新种。1943年3月,黎尚豪应王家楫所长的邀请,到中央研究院动植物研究所任职,在饶钦止教授的指导下专门从事淡水藻类分类学的研究。1944年5月,中央研究院动植物研究所划分为动物研究所和植物研究所,黎尚豪在植物研究所继续进行藻类学研究。在此期间,他曾西到四川、西康,南到海南岛、西沙群岛,东到上海、台湾等地进行了大量的藻类及群落组成的调查和采集工作,先后发现了在藻类系统分类中有重要意义的大雄毛鞠藻及许多淡水藻类新种,并于1948年开始进行藻类的培养试验。同时,为了深入研究工作和了解国际进展,黎尚豪参加了中国植物学会,并成为美国藻类学会的第一批会员,与国际藻类学界建立了广泛的联系。

  新中国成立后,在中央研究院和北平研究院的基础上,组建成立了新的国家科研机构——中国科学院。不久,中国科学院调整组建了中国科学院水生生物研究所,黎尚豪随饶钦止教授一道,在继续进行藻类学研究工作的基础上,将研究领域扩大到湖泊学,先后参加了菱湖等湖泊的鱼病、养殖调查,特别对湖北、浙江、安徽、云南、青海等省的湖泊的藻类进行了全面的调查,对湖泊的类型划分和生产力评价提出藻类学的标准,为淡水渔业生产提供科学依据和增产措施。在广泛的湖泊调查中,他总结了一套湖泊调查技术,该技术长时间为国内水产界广泛应用。同时,发展了湖沼学和藻类学学科,并进一步完善了湖泊调查方法。

  20世纪50年代初始,在广泛进行湖泊调查和已奠定的扎实的藻类分类学基础上,黎尚豪开创性地提出并展开了(淡水)藻类实验生态学的研究工作,通过大量野外采集与室内分离、培养等实验技术相结合,逐步提出了一系列微藻培养基配方(如HB4,105,111号等),成功地建立了一套从试管到公斤级规模的微藻培养技术,为藻类的应用和理论研究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20世纪60年代初,中科院水生所开始组建研究室,黎尚豪受聘担任我国第一个藻类学研究室主任,研究室确定以实验生态为主攻方向,以将藻类应用于国民经济建设为主要目的,大力开展以单细胞绿藻(主要是栅藻、小球藻)、固氮蓝藻(鱼腥藻为主)和部分硅藻为代表的藻类生理生态学研究。在黎尚豪的组织和指导下,藻类学研究室在绿藻作为高蛋白食品和饲料添加剂、作为治愈烫伤和顽固性溃疡的辅助药品,固氮蓝藻作为水稻肥源等研究方面,相继取得了一批可喜的成果;同时发表了一系列在国内外颇具影响的学术论文。

  黎尚豪对蓝藻特别是固氮蓝藻倾注了大半生的精力,他带领一批科研人员,对固氮蓝藻从理论到应用,从分类到生态、生理生化直至分子生物学,进行了系统的系列研究。为此,他曾经专程或派学生赴西北荒漠地区调查发菜(一种固氮蓝藻)在固水、固沙中的作用及其人工培养的可行性,他也经常进出鄂西山区调查当地群众习作食品的寒生蓝藻——葛仙米的生态习性。针对我国农田普遍氮肥不足的状况,黎尚豪提出在稻田放养固氮蓝藻为晚稻补充肥料的设想,通过从稻田选育优良藻种、切实可行的生理调控和大量培养技术的研究和反复实践,终于在晚稻田放养固氮蓝藻获得成功,达到使晚稻田增肥、提高产量的目的。一般利用固氮蓝藻作为肥源,提高稻产量可达15%。该研究迅速在大江南北得以推广,1977年施用近10万亩,产生了明显的经济和生态效益。该项研究1978年获得全国科学大会奖,黎尚豪个人也获得全国科学大会先进工作者奖。1979年在湖北省示范面积达30多万亩,由中国科学院主持进行了现场验收和鉴定,并于1980年获得中国科学院科技成果奖一等奖。该成果很快也得到国际上的认可和赞许。此外,在固氮蓝藻使用过程中,黎尚豪通过严格的实验发现,蓝藻促作物生长并非仅仅是因加肥的作用,看来它还含某种促长物质。后经分离纯化,黎尚豪小组从蓝藻中得到一种以多肽为主的被称为“蓝藻促长素”的物质,将之施用于旱作物也起增产作用,并与黑龙江农业现代化所协作,得以大面积推广。在蓝藻固氮的理论研究方面,黎尚豪指导的固氮机理研究组应邀参加了由卢嘉锡院士和唐敖庆院士领导的全国化学模拟生物固氮协作组,黎尚豪和他的同事们从固氮菌入手,分离提纯了固氮酶两个组分,重组有活性,并获得了钼铁蛋白结晶。之后,当即开展难度较大的蓝藻固氮酶工作,终于获得电泳纯的固氮酶两个组分,在国际上首次获得蓝藻和棕色固氮菌固氮酶组分交叉重组,且具有活性,说明它们在结构和功能上相似。固氮酶对氧十分敏感,而蓝藻尤甚,但蓝藻又是光合放氧的生物。如何保护固氮酶不失活,国外有几种学说,主要认为是在异形胞中固氮有机械防氧和强呼吸去氧。黎尚豪提出,空气中能固氮的蓝藻应有一个防氧的保护系统来清除氧。这个设想为他的同事通过诱变技术所获取的具有异形胞的氧敏感鱼腥藻突变种的试验而部分地证实。20世纪80年代初期,黎尚豪参照国外有关动态,根据自己掌握的数据和资料,与曾呈奎院士等一道积极建议开发我国微藻产业,并被推为国家攻关的藻类饲料蛋白项目的起草人和负责人,从此,我国以螺旋藻(也是一种蓝藻)为代表的微藻产业才逐步形成规模,鱼腥藻作为饲料的研究也同样取得了多项成果。

  “定要小小的藻类为社会主义建设做贡献”是黎尚豪的信念,他也为之奋斗了一生。

  黎尚豪在从事科学研究的同时,十分重视人才的培养。从1961年开始,他先后培养博士、硕士研究生数十人,其中不少已成为今天的学科带头人,也有的已走上领导岗位,更有的在国外已成为颇有影响的专家。1989年黎尚豪获得“全国先进教育工作者”奖章。为了表彰黎尚豪对中国科学事业做出的贡献,1989年11月中国科学院向他颁发了荣誉奖章——感谢他对中国科学事业做出的贡献。2001年武汉市政府在武汉高新技术集中地段——鲁巷广场,为包括黎尚豪在内的十多位在武汉工作多年的中国科学院院士建立了雕像。黎尚豪还先后担任中国科学院《中国孢子植物志》副主编,淡水生态和生物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学术委员会主任,水生生物研究所副所长;曾先后在复旦大学、武汉大学、暨南大学兼课。黎尚豪也是《植物学报》、《植物分类学报》、《海洋与湖沼》、《水生生物学报》、《海洋湖沼学报》(外文版)、《武汉植物学研究》等学术刊物的副主编或委员,中国海洋湖沼学会常务理事,中国藻类学会理事长、名誉理事长。黎尚豪1956年加入中国共产党,曾任中共十二大代表和湖北省人大代表。

  来源:九三学社中央宣传部

  相关院校:

  中山大学

  同年(公元1917年)出生的名人:李敏华 (1917~2013) 中国科学院院士 江苏省苏州 李星学 (1917~2010) 中国科学院院士 湖南省郴州市北湖区 刘东生 (1917~2008) 中国科学院院士 天津市河东区 卢肇钧 (1917~2007) 中国科学院院士 福建省福州市 郭承基 (1917~1997) 中国科学院院士 山西省太原市清徐县 + 更多公元1917年出生的名人》

  同年(公元1993年)去世的名人:郭仲衡 (1934~1993) 中国科学院院士 广东省广州市 冯康 (1920~1993) 中国科学院院士 江苏省南京 沈其震 (1907~1993) 中国科学院院士 湖南省长沙市开福区 唐仲璋 (1905~1993) 中国科学院院士 福建省福州市 王湘浩 (1915~1993) 中国科学院院士 河北省衡水市安平县 俞大绂 (1901~1993) 中国科学院院士 浙江省绍兴 + 更多公元1993年去世的名人》

  黎姓名人堂黎柏洪 (1916~1987) 广东省广州市番禺区人 黎健图 广西自治区玉林兴业县人 黎定人 (?~1862) 湖南省长沙市浏阳人 黎兆勋 (1804~1864) 贵州省遵义播州区人 黎本德 (1908~1940) 新四军战士 福建省宁德市福鼎人 黎婉华 (1924~2004) , 王何鸿燊原配夫人 澳门人 黎新王 (1958~1995) 海南省乐东人 黎禹南 (1897~1945) 广西自治区钦州浦北人 中国科学院院士人物介绍茅以升 (1896~1989) 中国科学院院士,土木工程学家、桥梁专家、工程教育家 竺可桢 (1890~1974) 中国近代气象学家、地理学家 苏步青 (1902~2003) 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著名的数学家、教育家,中国微分几何学派创始人 陈景润 (1933~1996) 哥德巴赫猜想第一人 梁思成 (1901~1972) 梁启超长子,中国著名建筑学家 李四光 (1889~1971) 中国科学院院士,著名地质学家 童第周 (1902~1979) 著名实验胚胎学家 梁思礼 (1924~2016) 梁启超第五子,中国科学院院士 中山大学人物介绍许崇清 (1888~1969) 新教育学和新中国高等教育的奠基人之一 马骏 (1895~1928) 中国革命的先驱者 陈铁军 (1904~1928) 许广平 (1898~1968) 鲁迅的第二任妻子 林浩然 中国工程院院士·农业学部 甄永苏 中国工程院院士·医药卫生学部 黄耀祥 (1916~2004) 中国工程院院士 莫伯治 (1915~2003) 中国工程院院士

  梅县区更多人物

  杨逸棠 (1902~1982) 陈志杰 中国工程院院士·信息与电子工程学部 张又君 (1915~1992) 梁国材 (1898~1989) 郭典三 (1877~1911) 钟以勤 (1922~1996) 梁宽 张和邦 (1922~1946)

本文地址:http://baijiaxing.yiriyitiao.cn/32155.html
版权声明:本文为原创文章,版权归 百家姓大全 所有,欢迎分享本文,转载请保留出处!

 发表评论


表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