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望龄(1562~?),字周望,号石箦,晚号歇庵居士。浙江会稽人。明神宗万历十七年(1589)己丑科焦竑榜进士第三人。
陶望龄是南京礼部尚书陶承学之子,嘉靖三十五年(1556)榜眼陶大临的侄子。陶望龄少有文名,5岁时有人出上联“中举中进士,”他应声对道:“希贤希圣人。”7岁时,父亲任职河南,全家行到半途,母亲因事拟返乡。母亲问陶望龄:“从父耶?从母耶?”他拱手答道:“男子固宜从父。”遂与父行。9岁时,他经常与其兄“匡坐终日”,相互问答,谁也听不懂他们在说些什么,“皆世外语”。陶望龄17岁补邑弟子员,遂致力于古文辞,“搜讨百氏,力追先秦,广涉各书”。19岁与学者商周祚之孙女结婚,燕尔之初,仍然每日读书作文。浙江督学林景庸读了陶望龄的文章后,评价极高,特给予禀生待遇。
陶望龄于万历十三年(1585)考中乡试第二名。四年后会试第一,殿试第三,授翰林编修。万历二十三年(1595)三月,被内阁提名充任正史纂修官,与焦?、袁伯修、黄平倩共同研究性理之学,尤其痴迷王阳明的学说。他久在翰林,以清新自持被推为诗文之首。万历三十三年(1605)十月,升为国子监祭酒。
宰辅沈一贯以“妖书”之事,欲陷害礼部尚书郭正域。事发紧急,陶望龄与状元唐文献,同僚杨道宾、周如砥一同来见沈一贯,正色责以大义,并愿弃官与郭尚书同死,在众-的救护下,郭正域的案情才得到缓解。
陶望龄曾上《正纪纲》之疏,内中言道:“大臣所是,小臣所非,相援相讦,以成曹耦。下以非法争法,上以烦言止言。一议反复,而数月未定;一语纠结,而累牍不止。则大臣与小臣不交。”指出内阁重臣与朝廷众臣之间互相缺乏沟通的四种弊端,造成“精神不运,而问纪纲。纪纲不调,而问风俗。马不进而策车,御不役而咎马。”的怪现象。可惜他关系国计民生,切中时弊的奏章,并未受到重视。陶望龄还上疏议论边防之事,同样未被采纳。
万历二十四年(1596),陶望龄请假回乡,袁宏道正任江苏吴县县令,陶望龄特慕名前去拜访,两人长谈三日,引为知交。次年,袁中郎辞官来到绍兴,与陶望龄同游越中山水,对绍兴的奇山、怪石、秀水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写了不少有名的诗句,使绍兴山水名扬天下。有一天晚上,袁宏道在陶望龄家随意抽取书架上的书,拿到《阙编》诗一卷,纸张印术俱劣,而且都被煤烟熏黑了,但袁宏道在灯下读了没几首,就惊讶地跳了起来,忙问陶:“这《阙编》诗的作者是谁?是古人?还是今人?”陶说:“这是我的同乡徐渭(字文长)先生写的。”于是两人一起在灯下读诗,读了就叫好,叫好之后再读,入睡的童仆都被他俩吵醒了。在袁宏道的鼓励下,陶望龄花很大力气,将著名画家徐渭散佚的作品搜集整理,编成了长达三十卷的《徐文长集》。
有记载说,苏州有一处西施教人歌舞之地,叫西施山。有一次,袁宏道与陶望龄同游此山,陶写诗云:“宿几夜娇歌-之山。”袁宏道说:“此诗应当注明是在西施山住了几夜,并非真有佳人在旁娇歌-。否则,别人会误解你行为不端,那你死后就得不到‘文恪公’的谥号了。”
陶望龄毕生笃信王阳明的学说。他工诗善文,读书不事章句,文法甚严而意甚足,往往出于“二苏”间。与其孪生兄弟陶睪龄均有名望,世称“二陶”。陶望龄早年“诗格清越,超然似神仙中人。”中年以后“讲学逃禅。”特别是与袁宏道相识后,受公安派的影响很深。因而也有人讥评他如“白沙在泥,与人俱黑。”
陶望龄去世后,谥文简。
著有《解庄》十二卷以及《天水阁集》十三卷、《歇庵集》二十卷等。
同年(公元1562年)出生的名人:萧廷玉 (1562~1645) 广东省潮州市潮安区 缪昌期 (1562~1626) 东林七君子 江苏省无锡江阴 朱翊铃 (1562~1562) 北京市 徐光启 (1562~1633) 上海市徐汇区 高攀龙 (1562~1626) 东林七君子 江苏省无锡滨湖区 + 更多公元1562年出生的名人》
陶望龄作品目录 《咏史二首》《引泉》《怀昭素年兄》《戊戌除夜》《云岩》《遇雪忆越中旧游》《征雁》《过沛县高帝庙》《吕梁》《淮阴侯祠》《山房走笔招开美》《雪蕉》
陶姓名人堂陶大临 浙江省绍兴人 陶孝国 (1925~2009) 江西省南昌市南昌县人 陶新春 (1825~1867) 贵州省毕节威宁人 陶国钧 (1901~1956) 广西自治区来宾金秀人 陶冶公 (1886~1962) 浙江省绍兴柯桥区人 陶绍唐 (1906~1943) 抗日英烈 河南省南阳市西峡县人 陶天恩 山东省烟台市蓬莱区人 陶瑞华 广西自治区崇左扶绥县人
绍兴更多人物
李培珍 俞大维 (1897~1993) 韩子高 中国古代十大美男 刘大白 (1880~1932) 阮水龙 杨思一 (1901~1957) 杨涤江 灵澈 (746~8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