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修(?—500),字思祖,馆陶人,是南北朝时期北魏医家。李修曾为高祖、文明太后等治过病,疗效显著,受到皇帝皇太后的器重,担任了太医令等官职。
李修少年时,和他的兄长元孙一起跟父亲李亮学习医术。李修的父亲李亮是一位受当地人们尊敬的医生,他用针灸中药并重的方法给人治病疗效很好,而且他心怀仁厚之情。有时病人死了,他亲自前往吊唁。李修受到父亲医德医术的影响,医疗水平逐渐提高,超过父亲和兄长。
后来,李修离开父亲,来到代京(是当时北魏的都城,在今山西大同市北),进入皇宫为帝后百官们治病,曾任中散令一职,为魏孝文帝和文明太后治过病。魏孝文帝(467—499)是北魏第六代皇帝,著名改革家,尊孔兴儒精佛礼、好老庄,改鲜卑风俗、语言、服饰,奖励鲜卑人与汉人通婚,行南朝典章,于493年迁都洛阳。
太和年间(477—499),李修担任御医,当时高祖(孝文帝)、文明太后身体常有不舒服,经过李修用针灸或中药治疗,疗效都比较好,因此受到皇帝皇太后赏识,赐予他许多财物。
李修善于脉诊,诊断病情判断预后都很准确。一位前朝元老咸阳公高允,百岁高龄时身体仍很好,孝文帝和文明太后常叫李修为高允诊脉。一天,李修为高允诊完脉后,说高允的脉气已近枯竭,元气也衰微了,寿命不会长了。不久,高允果然去世了。在孝文帝迁都洛阳后,李修仍常在皇宫中为帝后治病,还担任了前军将军,领太医令。
李修对于诊脉、针灸、中药都深有研究,在撰著医学著作方面也作出成就。他召集各科学士和善于书法者百余人,在东宫编撰了《李氏药方》110卷,这是南北朝时期由宫廷颁布的一部医书,书中记载许多首中药方,反映出当时临床医学方面的进步。该书问世后,当时的医家们按书中介绍的方剂治病,多有疗效,解救了不少人的病痛。然而由于各种原因,这本《李氏药方》未能流传下来,是件很可惜的事。李修去世后,朝廷追授他为威远将军、青州刺史。
同年(公元500年)去世的名人:元恌 (494~500) 山西省大同市云州区 萧宝玄 (?~500) 江苏省常州武进 祖冲之 (429~500) 河北省保定市涞水县 祖鸿勋 (?~500) 河北省保定市定兴 陈显达 (427~500) 南北朝时期南齐名将 江苏省徐州铜山区 + 更多公元500年去世的名人》
李姓名人堂李落落 (?~896) 李克用的长子 山西省朔州市应县人 李兰桂 (1912~1944) 广西自治区玉林陆川县人 李叔同 (1880~1942) 天津市河东区人 李叔良 长平王 内蒙古自治区呼和浩特武川县人 李小摩 山东省德州市禹城人 李宜娟 北京电影学院 贵州省遵义人 李迎 (1929~2019) 黑龙江绥化肇东市人 李鼎成 江苏省连云港连云区人
馆陶县更多人物
乔十光 鲁大东 范树民 (1919~1938) 抗日英烈 范筑先 (1881~1938) 王雨生 (1933~1967) 王林 (1920~2016) 白云乡 张维翰 (1908~19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