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泰

 百家姓大全   2022-10-15 22:07     0 条评论
摘要:

李泰(620年-652年),别名青雀、惠褒,唐太宗李世民与长孙皇后次子,是唐太宗最宠爱的儿子。史载李泰“聪敏绝伦”,雅好文学,工草隶,集书万卷,是当时的书画鉴赏家,还写得一手好书法,对书画鉴赏也相当在行。贞观十七年(643年),太子李承乾被

  李泰(620年-652年),别名青雀、惠褒,唐太宗李世民与长孙皇后次子,是唐太宗最宠爱的儿子。史载李泰“聪敏绝伦”,雅好文学,工草隶,集书万卷,是当时的书画鉴赏家,还写得一手好书法,对书画鉴赏也相当在行。贞观十七年(643年),太子李承乾被废,李泰表示若传位与他,百年后必杀子传弟,但谎言被拆穿后被降为东莱郡王。永徽三年(652年)十二月癸巳,濮王李泰薨,谥号恭,高宗追赠其为太尉、雍州牧,并将其厚葬。

  人物生平

  宠冠诸王

  李泰字惠褒,小字青雀,武德三年(620年)出生,为唐太宗李世民与长孙皇后的次子,因“文德皇后所生”,且“聪敏绝伦”,太宗“特所宠异”。”

  他一出生就被自己的祖父唐高祖李渊册封为宜都王,次年(621年)三月,李泰进封卫王,又被授予上柱国。

  作为秦王的嫡次子,李泰日后的爵位原本最高不过是从一品的郡王,然而李渊却将其封为了正一品的卫王(而不是从一品的嗣卫王)以继李元霸之后,这对李世民父子来说是莫大的恩宠。

  贞观二年(628年),年仅九岁的李泰改封越王,并受封为扬州大都督与越州都督,督常、海、润、楚、舒、庐、濠、寿、歙、苏、杭、宣、东睦、南和等十六州军事扬州刺史,又督越、婺、泉、建、台、括六州,不仅不之官,封地更是多达22州!至于同时受封的皇子李恪,封地只有8州。

  贞观五年(631年),李泰在任扬州大都督的同时,又兼领了左武候大将军一职,却并不之官。

  贞观六年(632年),李泰受封鄜州大都督兼夏、胜、北抚、北宁、北开五都督,余官如故,仍旧并不之官。

  贞观八年(634年),兼领左武候大将军的同时,又被授予了雍州牧之职。

  根据《旧唐书·地理志》的记载,雍州即指京兆府,也就是大唐王都所辖之地,自此李泰又兼任了掌管西京长安的长官。

  贞观十年(636年),李泰徙封魏王,遥领相州都督,督相、卫、黎、魏、洺、邢、贝七州军事,余官如故。然而唐太宗不仅舍不得爱子离开自己去封地,甚至还一度下诏想让心爱的儿子搬进武德殿居住。

  武德殿是极为靠近东宫的宫室,魏征曾说过“今武德殿近储后焉”“在东宫之西”,其地理位置之重可以见一斑。更何况当年的李元吉就是住在武德殿与李建成互通有无的,后唐玄宗即位之初便是在武德殿听政的,可见武德殿是一个多么重要敏感之地。也就怪不得魏征要极力谏止此事了。

  礼秩逾制

  唐太宗对李泰百般宠爱,经常带着他四处游幸,甚至不过短短一日见不到他,也要派自己养的一只名为“将军”的白鹘去送信,一日之内鸿雁往返数次。根据史书的记载,李泰“腰腹洪大”,不过唐太宗见到爱子如此圆滚滚的模样,担心的却不是太胖的话会影响身材,而是觉得儿子这样上朝参拜的时候一定会很辛苦,心疼之下特别准许他乘着小轿子到朝所,真是前所未闻。唐太宗还在东都洛阳“并坊地”以赐儿子大宅,而且合并坊地后李泰的大宅还占了“东西尽一坊”之地,另有“潴沼三百亩”,李泰于此处为池、池与洛河之间修建的堤岸,正是日后堪称“都城之盛”的魏王池与魏王堤二景。

  魏王池与魏王堤,李泰因父亲的宠爱而得,而如此胜景,又因魏王李泰而驰名于世。古往今来无数的文人骚客,在此留下了不朽的诗篇。韩愈便曾在《东都遇春》一诗中写道:“有船魏王池,往往纵孤泳。水容与天色,此处皆绿净。”白居易的《魏王堤》《魏堤有怀》等数首诗作中,吟咏的正是魏王堤之景;韦庄的《菩萨蛮》《中渡晚眺》等诗词中,皆可见魏王池、魏王堤的身影;刘禹锡于此处泛舟时亦曾说过:“川色晴犹远,乌声暮欲栖。唯馀踏青伴,待月魏王堤。”

  贞观十四年(640年),唐太宗亲临李泰在延康坊的府邸,并因此特别赦免了雍州及长安死罪以下的罪犯,又免去了延康坊的百姓一年的租赋,还赏了魏王府的-以及同住一坊的老人很多东西。其实在李泰还没有正式搬进来入府邸前,便因为盛修府邸一事而被岑文本进谏。而唐太宗照旧是对岑文本的上疏夸奖赏赐了一番,却唯独不见对李泰的行为有任何的不乐意与制止。不仅如此,唐太宗还将大名鼎鼎“居地三十顷,周回十七里”的芙蓉园赐给了宝贝儿子。

  更甚至有一次,有人向唐太宗打小报告说朝中那些三品以上的大臣(魏征,房玄龄等)对李泰不够尊重,借机中伤他们。果然唐太宗一听自己心爱的儿子受了委屈,雷霆震怒之下二话不说,立马把那些大臣召进宫来严词质问一番。房玄龄等人被吓得是不敢说话,唯有魏征梗着脖子据理力争。最后唐太宗承认自己的确因私爱而忘公了。

  就连李泰的长子李欣,也因为父亲的原因“特为太宗所爱”,四岁的时候便被接进了宫中抚养。正所谓有其父必有其子吧,李欣小小年纪就非常乖巧伶俐,长孙皇后曾问他刚来这里住的可还习惯,他立马拱着一双小手说道:“孙儿有幸住在皇宫里,已经很开心了。”长孙皇后听了既惊讶又高兴,不仅亲自为他取名为“欣”,还把这个孙子当做自己的亲生儿子一样养育。李欣也因此得以常常和年岁相仿的小叔叔李治一同玩耍,叔侄二人感情非同一般,所以李欣作为濮王的长子,直到弱冠之年才离开京城去了自己的封地。

  唐太宗对李泰这种种逾越礼制的宠爱,就连史官都不得不感慨到:“其宠异如此”。

  才华横溢

  史载李泰“聪敏绝伦”,雅好文学,工草隶,集书万卷,是当时的书画鉴赏家,唐太宗特令在魏王府置文学馆,任其引召学士。后来与李泰共同编撰《括地志》的萧德言、顾胤、蒋亚卿、谢偃等人,便是在此时招纳的。

  贞观十五年(641年),由李泰主编的《括地志》完稿,全书按贞观十道排比358州,再以州为单位,分述辖境各县的沿革、地望、得名、山川、城池、古迹、神话传说、重大历史事件等。征引广博,保存了许多六朝地理书中的珍贵资料,对后世影响甚深。原书字数无考,今《括地志辑校》八卷,约13万字。唐太宗非常高兴,如获至宝,不仅将这部著作收藏进了皇家的藏书阁秘府中,还接二连三地大肆赏赐李泰——先是赐“物万段”,紧接着又每月赏赐大量的财物,数量之多甚至超过了太子的规格,惹得褚遂良不得不上疏劝谏。结果唐太宗是乐呵呵地表示赞同他的观点,却并没有因此削减李泰的开支,而是取消了太子的开支限制,等于是变相地维持了李泰逾制的花销。

  李泰不仅对文学十分精通,所藏书籍甚至和皇室的藏书楼一样多,还写得一手好书法,对书画鉴赏也相当在行。根据唐代张彦远在《历代名画记》中的记载,李泰有两枚书画鉴赏印,分之为“龟”、“益”二印,而周穆王的《八骏图》亦是因为李泰才得以流传下来。李泰曾传有二十卷文集,现已失传。

  崇师问道

  唐太宗曾令礼部尚书王珪做李泰的老师,李泰见到王珪也从不以亲王身份自居,不仅见师以礼,拜答如礼,还主动向王珪请教忠孝之道。

  一天李泰问王珪,什么是忠和孝呢?王珪回答说:“当今圣上是你的君主,不论办什么事,都要想到去竭尽忠心;当今圣上是你的父亲,不论办什么事,都要想到去竭尽孝道。尽忠尽孝,可以使你安身立命,可以使你成就名望。”李泰又说:“忠和孝的道理,我接受先生的训导,还想听听平常该怎么学习和注意。”王珪答道:“东汉时的东平王刘苍曾说:‘做善事,行善道,是最快乐的。’但愿魏王牢记。”

  见儿子如此崇师问道,唐太宗大喜,非常高兴地说:“我儿以后可以不犯过错了”

  贞观十三年,王珪逝世,唐太宗特下诏令李泰亲率百官亲往临哭。后《养正图解》(明)专门为魏王李泰崇师问道一事作画,清代的乾隆、嘉庆皆作诗称赞。

  贞观十二年(638年),虞世南病逝,唐太宗悲恸非常,于是手敕给爱子李泰说:“虞世南和我,犹如一体。我有了小的过失,他一定会犯颜而谏。如今他不在了,我的痛惜哪里能够用语言表达出来呢!”

  为母祈福

  就在贞观十五年(641年)的十一月辛卯,李泰发愿为母亲长孙皇后所造的龙门山宾阳洞佛龛落成,唐太宗亲自前往,大阅于伊阙。而伊阙佛龛碑的碑文则是由岑文本撰稿,“初唐四家”之一的褚遂良书写,“画奇伟,名垂千古,可见李泰对母亲长孙皇后的一片孺慕之心,更可见唐太宗父子对此佛龛之重视。

  谋嫡降封

  正因为这样无尽的溺爱让李泰产生了一种错觉,以为只要把亲哥哥承乾拉下了马自己就能登上储君之位了。所以李泰最终还是选择踏上了一条注定无法回头的路。

  贞观十七年(643年),太子李承乾被废,李泰借机向自己的父亲撒娇,声称自己百年之后定会杀了自己的儿子把皇位传给弟弟李治。而唐太宗见青雀投进自己的怀中,立马心就软了,再一听这样的保证,当即便许诺要立他为太子。不过这样的谎言却被褚遂良毫不留情地揭穿了,唐太宗冷静下来也明白杀子传弟的事根本不可能发生,于是为了保证自己的这三个爱子能够同时活下来,果断地立了李治为太子。

  不过太子易立,如何处置李泰这个自己曾经万般溺爱的儿子,唐太宗是操碎了心。最后,唐太宗不得不在废黜李泰的诏书中沉痛地说道:“魏王李泰,是我极为心爱的儿子,我对这个儿子实所钟心。此子年幼的时候就很聪敏伶俐,又十分爱好文学,我对他的宠爱是那么的不同寻常……然而我不能让后世子孙认为皇位是可以通过谋划得到的,所以将魏王李泰降为东莱郡王。”

  重新封王

  李泰是如此伤了自己父亲的心,然而唐太宗却仍舍不得对自己的爱子如何责备,依然对这只青雀挂念不已。

  就在李泰被贬四年后,贞观二十一年(647年)唐太宗就将他重新进封为濮王。贞观十八年(644年)曾唐太宗还拿着李泰的上表对周围的大臣说:“泰文辞美丽,岂非才士,我心中有多记挂他,你们也是知道的。但也只能忍痛割爱,这也是保全他们兄弟的两全之法。”

  薨后厚葬

  贞观二十三年(649年),唐太宗驾崩于含风殿,是年李治即位。李治即位后对自己的哥哥也是优待异常,“车服羞膳,特加优异”。

  永徽三年(652年)十二月癸巳,濮王李泰薨。

  唐高宗对哥哥的逝世十分伤心,特别以唐朝最高的丧葬规格“诏葬”的形式来为李泰举哀——不仅将其追赠为太尉与雍州牧,为之辍朝,还下令“班剑卌人,羽葆鼓吹,赙物三千段,米粟三千石,赐东园秘器,葬事官给,务从优厚”,又特意请了法藏禅师来为哥哥的往生祈福。李泰墓曾多次被盗,但1985正式发掘清理时仍出土了大量精美的文物,可见当时下葬之奢华。后李泰的子孙也都安葬于此,形成了一个庞大的家族墓。

  李泰的故事

  八骏图

  周穆王称有八匹骏马,一日奔驰三万里。晋武帝时所得的《八骏图》古本,乃穆王时的画,黄绢上作的图像,腐烂模糊漫漶,而气韵宛然存在,超然出众的状貌奇异的形象,实在也是龙的一类了。就诏令史道硕照原样描绘出来,宋、齐、梁、陈作为国宝,隋文帝灭亡陈朝,图书散失,此画为贺若弼得到。齐王杨暕知而请求得到它,报答以骏马十匹,美锦五十段,后来又进献炀帝。到唐贞观年间,唐太宗敕令借给魏王李泰,因而此画被传移模写后传于世上。其一称为渠黄,身青色,鬃与尾赤色,颈部至肚红色而蹄黑色;其二称为山子,身紫色,鬃与尾黑色,颈部至肚红色而蹄黑色;其三称为盗骊,身黄色而有黑斑,鬃与尾黑色,颈部至肚红色而蹄黑色;其三称为盗骊,身黄色而有黑斑,鬃与尾黑色,颈部至肚红色而蹄黑色,鬃毛绝少;其四称为绿耳,身青色,鬃与尾黑色而拳曲,颈部至肚红色而蹄黑色;其五称为赤骥,身赤色,鬃与尾赤而黄,颈部至肚红色而蹄黑色;其六称为骅骝,身浅紫色,鬃与尾深紫色而拳曲,颈部至肚红色而蹄黑色;其七称为逾轮,身紫色而带黑,鬃与尾黑色而拳曲,颈部至肚红色而蹄黑色,额上乃清朗,鬃毛向前,尖而上卷;其八称为白,身毛色青白相杂,鬃与尾红色,颈部至肚红色而蹄黑色。

  伊阙佛龛

  贞观十年,长孙皇后去世,其次子魏王李泰在龙门山宾阳洞开凿佛窟,为母亲冥福。于宾阳南洞正壁雕造了五尊大佛像,主尊阿弥陀佛高约8.20米,面相饱满,额方颐丰,颈部刻横纹二条,头作高肉髻,刻波状发纹。内着僧祗支,胸间束带,外披双领下垂袈裟。两侧侍立的二弟子高约5.80米,身披袈裟,双手合十,神情谦恭。外侧侍立的二菩萨高约6.50米,头戴高花蔓冠,颈下戴项圈,身披披帛和联珠纹璎珞,下身着百褶长裙,身体呈直筒状,立于莲台上。

  人物评价

  而纵观李泰的一生,可谓是要风得风要雨得雨,虽然地位略亚于哥哥李承乾,不过受到的宠溺却是不输年幼的弟弟李治。更重要的是,李泰本人堪称是才华横溢,史载其“聪敏绝伦”,因为他不仅对文学十分精通,所藏书籍甚至和皇室的藏书楼一样多,还写得一手好书法,对书画鉴赏也相当在行。

  李泰主编的《括地志》旁征博引,保存了许多六朝地理书中的珍贵资料,对后世影响甚深,创立的新的地理书体裁也为唐宋总志体例开了先河。李泰逝世后还留下了二十卷文集,只不过可惜的是,这些文集至今已经失传了。

  人物关系:

  鼻祖:李暠 (351~417) 十六国时期西凉政权建立者远祖:李歆 (?~420) 十六国时期西凉君主太祖:李重耳 烈祖:李熙 天祖:李天锡 高祖:李虎 (?~551) 曾祖:李昞 (514~572) 爷爷:唐高祖李渊 (566~635) 唐朝皇帝奶奶:太穆皇后 (569~613) 唐高祖李渊皇后叔祖父:李湛 蜀王李洪 汉王李澄 梁王父亲:唐太宗李世民 (599~649) 唐朝皇帝,中国古代十大贤君兄弟:李承乾 (619~645) 唐高宗李治 (628~683) 唐朝第三位皇帝侄子:李弘 (652~675) 章怀太子李贤 (655~684) 侄孙:李守礼 (672~741) 唐高宗李治之孙,章怀太子李贤次子,唐朝宗室、亲王唐睿宗李旦 (662~716) 唐朝第五位皇帝侄孙:唐玄宗李隆基 (685~762) 唐朝第六位皇帝唐睿宗玉真公主李持盈 (692~762) 唐朝睿宗皇帝李旦第十女唐睿宗淮阳公主李花山 (686~704) 唐睿宗金仙公主 (689~732) 唐睿宗凉国公主李? (687~724) 唐睿宗李旦的第五女颜师古 (581~645) 唐睿宗代国公主李华 (689~734) 唐睿宗霍国公主 (?~756) 李宪 (679~742) 唐朝让皇帝唐睿宗薛国公主 李隆悌 (692~702) 李范 李业 (?~734) 唐睿宗李旦第五子,唐玄宗之弟李捴 (683~724) 唐睿宗安兴昭怀公主 (687~692) 唐睿宗鄎国公主 唐睿宗寿昌公主 唐睿宗李旦的长女唐中宗李显 (656~710) 唐朝第四位皇帝侄孙:唐中宗安乐公主李裹儿 (684~710) 唐朝唐中宗李显最小女唐中宗永泰公主李仙蕙 (684~701) 唐中宗女长宁公主 李重福 (680~710) 李重润 (682~701) 唐中宗定安公主 (?~733) 李重俊 (?~707) 唐中宗女永寿公主 (?~685) 唐中宗新都公主 唐中宗成安公主李季姜 唐中宗李显第六女唐少帝李重茂 (695~?) 唐朝皇帝李素节 (648~690) 李上金 (?~690) 李孝 (?~664) 李忠 (643~664) 高宗时期废太子侄女:唐高宗太平公主李令月 (665~713) 唐高宗李治与武则天的小女儿唐高宗义阳公主李下玉 (640~691) 唐高宗李治的长女唐高宗高安公主 (649~714) 唐高宗李治第二女李恪 (619~653) 侄子:李仁 (646~708) 李玮 (650~686) 李琨 (?~703) 侄孙:李祎 李祗 李璄 李恽 (?~674) 李明 (?~682) 李愔 (?~667) 李佑 (?~643) 李慎 (628~689) 李贞 (627~688) 李福 (634~670) 李嚣 (?~632) 李简 (?~631) 李宽 (619~?) 唐楚王姊妹:唐太宗城阳公主 (630~671) 丈夫:薛瓘 杜荷 (?~643) 外甥:薛绪 薛顗 薛绍 (663~689) 唐太宗长乐公主李丽质 (621~643) 唐太宗李世民与长孙皇后嫡长女丈夫:长孙冲 唐太宗高阳公主 (?~653) 武媚娘传奇丈夫:房遗爱 (?~654) 唐太宗新城公主 (634~663) 唐太宗最小女丈夫:长孙诠 (?~659) 唐太宗晋阳公主李明达 (633~644) 唐太宗与文德皇后之女唐太宗兰陵公主李淑 (628~659) 唐太宗李世民第十九女丈夫:窦怀悊 唐太宗遂安公主 唐太宗李世民第四女丈夫:窦逵 王大礼 (613~669) 唐太宗临川公主李孟姜 (?~756) 丈夫:周道务 唐太宗南平公主 (?~650) 唐太宗李世民第三女丈夫:王敬直 刘玄意 唐太宗汝南公主 (620~636) 唐太宗襄城公主 (?~651) 丈夫:萧锐 唐太宗安康公主 唐太宗第十四女丈夫:独孤谋 唐太宗巴陵公主 (?~653) 丈夫:柴令武 (?~653) 唐太宗新兴公主 唐太宗李世民第十五女丈夫:长孙曦 唐太宗豫章公主 唐太宗东阳公主 唐太宗李世民第九女丈夫:高履行 唐太宗普安公主 唐太宗李世民第八女丈夫:史仁表 唐太宗晋安公主 唐太宗李世民第十三女丈夫:韦思安 杨仁辂 母亲:长孙皇后 (601~636) 唐太宗李世民的皇后外公:长孙晟 (551~609) 十七史百将传舅舅:长孙无忌 (594~659) 凌烟阁二十四功臣,唐朝宰相叔伯:李元懿 (620~673) 唐高祖第十三子李元婴 (630~684) 滕王李元嘉 (618~688) 韩王李元礼 (619~672) 徐康王李灵夔 (?~688) 鲁王李元吉 (603~626) 巢刺王李元名 (?~689) 舒王李元景 (618~653) 荆王李元裕 邓康王李智云 (603~617) 楚哀王李元庆 (?~664) 唐高祖李渊第十六子李元祥 (626~680) 江安王李建成 (589~626) 隐太子李元方 (?~630) 周王李元昌 (619~643) 汉王李元晓 (?~678) 密贞王李元轨 (?~688) 霍王李玄霸 (599~614) 卫怀王李元则 (?~652) 彭思王姑妈:唐高祖长广公主 (?~648) 唐高祖李渊第五女唐高祖高密公主 (?~655) 唐高祖李渊的第四女姑父:段纶 唐高祖房陵公主 (619~673) 唐朝开国皇帝唐高祖李渊第六女唐高祖常乐公主 (?~688) 姑父:赵瑰 (?~688) 唐高祖丹阳公主 姑父:薛万彻 (?~652) 唐高祖馆陶公主 唐高祖李渊第十七女唐高祖万春公主 姑父:豆卢怀让 唐高祖襄阳公主 唐高祖李渊第二女姑父:窦诞 唐高祖淮南公主李澄霞 (621~689) 姑父:封言道 (616~699) 唐高祖南昌公主 唐高祖李渊第十女姑父:苏勖 唐朝十八大学士唐高祖长沙公主 唐高祖平阳昭公主 (?~623) 唐高祖李渊的第三个女儿姑父:柴绍 (578~638) 凌烟阁二十四功臣唐高祖安平公主 唐高祖千金公主 姑父:温挺 温振 唐高祖衡阳公主 姑父:阿史那·社尔 (604~655) 唐高祖庐陵公主 唐高祖第九女姑父:乔师望 唐高祖临海公主 姑父:裴律师

  同名人物:李泰 江西省抚州市 [当代]

  同年(公元620年)出生的名人:李元懿 (620~673) 唐高祖第十三子 甘肃省天水秦安县 欧阳通 (620~691) 唐朝宰相 湖南省长沙市望城区 唐太宗汝南公主 (620~636) 陕西省西安新城区

  同年(公元652年)去世的名人:李元则 (?~652) 彭思王 甘肃省天水秦安县 崔仁师 (592~652) 河北省保定市定州 薛万彻 (?~652) 陕西省咸阳渭城区 刘德威 (581~652) 江苏省徐州云龙区 张君政 (590~652) 张九龄的曾祖父 广东省韶关市曲江区 + 更多公元652年去世的名人》

  李姓名人堂李家平 河北省保定市清苑区人 李熙垣 (1780~1869) 广西自治区桂林市永福人 李和才 (1893~1985) 云南省玉溪元江县人 李从厚 (914~934) 五代时期后唐第三位皇帝 山西省朔州市应县人 李世明 云南省丽江永胜县人 李伐东 (1919~1988) 开国大校 山西省运城市芮城人 李一平 (1904~1991) 云南省楚雄大姚县人 李兰昌 (1925~1996) 河南省驻马店市正阳县人

  长安更多人物

  李约 李溯 秦韬玉 姚华飞 马信 (?~1662) 李琎 饮中八仙 李憬 杜恕 (?~252)

本文地址:http://baijiaxing.yiriyitiao.cn/3900.html
版权声明:本文为原创文章,版权归 百家姓大全 所有,欢迎分享本文,转载请保留出处!

 发表评论


表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