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同庆,江苏昆山人,1907年生,1989年2月因病逝世,物理学家,是我国教育界、科学界的老前辈,被誉为我国光谱学的开拓者。1955年,周同庆教授被选为中国科学院数学物理学部委员(院士)。他曾担任过中国物理学学会理事,上海市第一、二届物理学会理事长,全国政协委员,上海市第五届政协常委、第三届全国人大代表、第三届上海市人大代表。
■ 成就
1953年12月27日,《解放日报》报道:“复旦大学物理系X光管研制实验室研制热电子式X光管(嵌有钨靶)成功,能耐高电压九万伏以上,电流可达十毫安……”由复旦大学物理系周同庆教授主持研制成功我国第一支X光管的消息,传播到国内外光学界。
周同庆为我国光学科学技术的发展呕心沥血,竭尽全力,在国内学术界有很高的威望,被誉为“北有吴头(吴有训),南有周公(周同庆)”。他毕生追求科学真理,热爱祖国,科学成就和高尚的品德都受到科学界的推崇。
■ 语录
◎ 我们所钻研的一些技术,工业技术发达国家早已掌握。不过,通过实践,把这些技术掌握到自己手中,对于我们来说,恐怕是一件不可缺的、十分有益的工作。
◎ 激光理论绝大部分沿用旧有的,光的电磁学说和量子力学的体系,这一技术的许多新实践还没有很好理论总结,我国要在这方面超过西方。
◎ 我认为,只有把基础理论研究搞得扎实了,激光科研工作就会取得成绩。
本栏目得到市政协、市科协的大力协助,在此表示感谢。
摘下美国顶尖名校“金钥匙奖”
周同庆少年和青年时的求学成长轨迹,与昆山这方人文底蕴深厚的热土有着千丝万缕的情结。他生长在书香门第,祖居玉山镇(今昆山高新区)北后街。他的父亲周梅初任中学国文教师,热烈追求进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曾任昆山县副县长。周梅初对儿子的教育十分重视。当时全家七口人,生活困难,经常举债。尽管家境清寒,但他竭力支持14岁的周同庆离家远行,独自一人到南京就读于国立东南大学(今南京大学)附属中学。1925年夏,周同庆以优异成绩考取清华大学物理系。进入清华后,他得到了叶企孙、吴有训等良师的精心指导。1929年夏,周同庆以第一名的成绩从清华大学毕业,不久又考取了“庚款”赴美留学深造。
在美国,周同庆进入美国顶尖名校普林斯顿大学就读物理系。在普林斯顿的日子里,周同庆埋头学业,先后发表的3篇学术论文《氩放电管中的振动和移动辉纹》(1931年)、《二氧化硫的发射和吸收光谱》和《二氧化硫的光谱》(1933年),在大洋彼岸的普林斯顿校园里激起了很大反响。在获颁博士学位时,他得到普林斯顿大学校长亲自授予的“金钥匙奖”。值得一提的是,他得奖后没有舍得花美元去购买那把金钥匙,仅带回一纸奖状激励自己。
怀着对祖国教育、科学事业的一片赤诚之心,1933年,周同庆离美回国,受聘于北京大学物理系任教授,兼任母校清华大学物理教授,当时周同庆年仅26岁。
打破X光管的国际-
开启执教生涯后,周同庆教过近代物理及实验、原子与分子光谱等多门课程,并进行汞分子光谱的研究。战火纷飞的岁月里,周同庆没有因为时局的纷扰和条件的简陋放慢科研的脚步。1936年,周同庆应聘到当时的中央大学物理系任系主任,抗战爆发后他随校迁至重庆,与当时的中央水工实验所合作,研制成功了超声发生器以及超声探测器等,经组装联合,创制出“磁致伸缩式高频声波自动记录回声测深仪”(简称水声回响仪)。他和助手不畏艰险,坐船在江上实地试验,实践证明仪器既能准确地测量河道深度,又能简便地探出暗礁位置。这项成果获得国民政府教育部门的嘉奖,并很快投入应用。
解放后,新中国遭到了西方国家的-,当时国内急需医用X光设备,同时上海地区防空雷达网和电讯方面对真空电子管也有需要。在这样的形势面前,周同庆提出,要独立自主地研制X光管,不再受制于人。短短的两年时间里,他和研发团队就自力更生地解决了一系列关键性的设备,逐个攻破研制X光管的许多技术性难题,如真空铸靶、阴极设计、铜与玻璃的封装等。
1953年3月,周同庆成立了复旦大学“X光管研制实验室”,试制国产X光管。X光管的开发研究工作进行得很顺利,大家不分昼夜,紧张工作,团结奋战,终于于1952年8月26日午夜封下了第一个管子,1955年移交南京电子管厂生产。以全部利用国产材料试制成功国产X光管,不仅冲破外国的技术-,填补国内空白,节省大量的外汇,而且引领我国电真空器件设计和制造进入新阶段,也推动了我国高真空技术的发展。与此同时,复旦大学物理系也在周同庆进行实验研究的基础上,开展真空物理、固体发光、电介质物理、原子分子光谱等方面的研究,后来都发展为独立领域,并取得丰硕成果。
专程回家乡科普“人造卫星”
周同庆教授为光学学科建设和人才培养付出了无数心血。他治学严谨,思想敏锐,很重视实验和应用基础的研究,在教学和科研中对己对人都非常严格。在执教50多年里,他一贯重视基础课的教学工作,亲自讲授多门基础课,给学生们留下了深刻印象。由他参加翻译的《原子物理学》作为我国综合性大学的-材,在建国初期高校教学和教材建设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周同庆还曾经参与编写了《受控热核反应》,并于1962年出版发行,这是我国最早的介绍受控核聚变的专著。
1955年,他作为我国首批研究生导师开始招生,以其丰富的教学经验、科学的实践经验、严谨的治学方法,培养了一批又一批高级专门人才。周同庆在“等离子体”及“光谱”等专业招收了多名研究生,在他的培养指导下,杨澄中、范章云、蔡驹、冯康、方俊鑫、华中一、蔡祖泉等都成了科学界的知名人士。
周同庆教授关心科学普及工作。作为昆山走出的科学家,他心系桑梓,曾专程来昆山作“人造卫星”的科普讲座。他的讲座深入浅出,通俗易懂、生动活泼,讲座中不时博得阵阵掌声,受到昆山党政机关工作人员和各界人士的热烈欢迎。他生动的科普讲解,给家乡人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1989年2月3日,周同庆教授因病逝世,享年82岁。他的逝世,是我国教育界和科学界的一大损失,他对我国光学事业的贡献、他的严谨作风和不屈不挠的精神永远地激励着后人。
相关院校:
上海交通大学清华大学复旦大学
同年(公元1907年)出生的名人:赵九章 (1907~1968) 中国科学院院士 浙江省湖州吴兴区 章名涛 (1907~1985) 中国科学院院士 浙江省宁波鄞州区 张香桐 (1907~2007) 中国科学院院士 河北省石家庄市正定县 袁见齐 (1907~1991) 中国科学院院士 江苏省南通海门 魏寿昆 (1907~2014) 中国科学院院士 天津市西青区 + 更多公元1907年出生的名人》
同年(公元1889年)去世的名人:爱新觉罗·奕誴 (1831~1889) 北京市东城区 卢胜奎 (1822~1889) 同光十三绝 江西省 杨月楼 (1844~1889) 同光十三绝 安徽省安庆怀宁 席宝田 (1829~1889) 湖南省永州市东安县 周之冕 (1824~1889) 贵州省安顺西秀区 廖纶 (1810~1889) 四川省巴中市平昌县 + 更多公元1889年去世的名人》
周姓名人堂周骏鸣 (1902~2003) 河南省驻马店市确山县人 周雪鸥 (1902~1975) 安徽省滁州人 周大璞 (1909~1993) 武汉大学中文系“五老八中” 河南省信阳市固始人 周奇 中国内地男演员、歌手 北京市人 周艳炀 湖北省荆州石首人 周国虞 (?~1853) 湖南省长沙市浏阳人 周启邦 (1918~1942) 江苏省徐州铜山区人 周庆 广西自治区人 中国科学院院士人物介绍茅以升 (1896~1989) 中国科学院院士,土木工程学家、桥梁专家、工程教育家 竺可桢 (1890~1974) 中国近代气象学家、地理学家 苏步青 (1902~2003) 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著名的数学家、教育家,中国微分几何学派创始人 陈景润 (1933~1996) 哥德巴赫猜想第一人 梁思成 (1901~1972) 梁启超长子,中国著名建筑学家 李四光 (1889~1971) 中国科学院院士,著名地质学家 童第周 (1902~1979) 著名实验胚胎学家 梁思礼 (1924~2016) 梁启超第五子,中国科学院院士 上海交通大学人物介绍蔡锷 (1882~1916) 盛宣怀 (1844~1916) 中国历史上二十大富豪 王国维 (1877~1927) 近代中国著名学者,国学大师 江泽民 马寅初 (1882~1982) 中国人口学第一人 钱学森 (1911~2009) “两弹一星”功勋,国家杰出贡献科学家 王宠惠 (1881~1958) 民国时期著名法学家、政治家、外交家 黄旭华 中国核潜艇之父 清华大学人物介绍茅以升 (1896~1989) 中国科学院院士,土木工程学家、桥梁专家、工程教育家 钱钟书 (1910~1998) 中国现代作家、文学研究家 吴晗 (1909~1969) 历史学家 胡锦涛 梁思成 (1901~1972) 梁启超长子,中国著名建筑学家 陈希 华罗庚 (1910~1985) 著名数学家,中科院数学物理学部委员 吴阶平 (1917~2011) 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工程院院士 复旦大学人物介绍徐悲鸿 (1895~1953) 中国现代画家,美术教育家 竺可桢 (1890~1974) 中国近代气象学家、地理学家 苏步青 (1902~2003) 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著名的数学家、教育家,中国微分几何学派创始人 陈寅恪 (1890~1969) 著名历史学家、国学大师 严复 (1854~1921) 启蒙思想家、翻译家、教育家 童第周 (1902~1979) 著名实验胚胎学家 马相伯 (1840~1939) 中国著名教育家、复旦大学创始人 范滇元 中国工程院院士·信息与电子工程学部
昆山更多人物
王同祖 (1497~1551) 郭章 赵元益 (1840~1902) 朱雷章 (1905~1995) 吴伟业 (1609~1672) 明末清初诗人 孙家晋 茅子元 (1096~1166) 高巧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