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力恕,字观川,晚号澴农。学者称为农先生,孝感人,清代中期著名的文学家、史学家与理学家。据孝感学者夏桂清先生考证,夏力恕是孝南区祝站镇凤港夏氏人士。据光绪《孝感县志》记载,该支夏氏在清朝出过进士5人、文武举人(含进士)10多人(族谱记载进士7人、举人14人)。当时号称湖北近世文化四家之一:即孝感夏氏、蕲春顾氏、广济刘氏、汉阳萧氏。他的生平事迹在《光绪孝感县志》里记载得最为详细,该书卷十五《人物?理学传》云:夏力恕,字观川。父策谦,见《方正传》。力恕三岁能以意字旁,得其音义。稍长,于书无所不读。弱冠,读宋五子书(注:北宋五子指周敦颐、程颢、程颐、张载、邵雍),穷日夜不倦,遂有所得。康熙庚子(1720年)中乡试第一,明年(1721年)与兄立中成进士,并选庶吉士(注:明太祖洪武初年,选进士于六部诸司及翰林院之下观政,翰林院之下者称庶吉士)时号“二夏”。以掌院(注:明清两代翰林院掌院学士的省称)荐授编修。癸卯(1723年)充京闱同考官(注:指明、清乡试、会试中协同主考或总裁阅卷之官,因在闱中各居一房,又称房考官,简称房官),甲辰(1724年)充山西正考官,纂修《明史》。忽心动曰:母念我也,即日告归。督抚聘修《湖广通志》。母卒,侍父于蕲水学署,请终养,许之。力恕屏迹林下三十年,未尝一日废学,其论学务在穷理,随事体验,以求自得。故其为教也,平易和乐,不立异同,众人易从,而贤知者终身由之,无复流弊。主讲江汉书院,负笈至者岁数百人,循循皆由礼法。或问为学之指,第教之立志,而归于因文以见道。是时场屋(注:科举考试的场所)之文浮丽,力恕谓制艺正则人心正,而学术有所从出。自为课艺,辑题解,引申推广而穷极其本,于是学者翕然知返,楚中文风大振,乃恕功也。乾隆丙辰(1736年)举鸿博(注:清代科举设博学鸿词科,亦称鸿博),丁卯(1747年)举经学,皆固辞。居母丧,哀毁骨立。父年高,事之益谨,膳非亲尝不进。晚年布袍竹杖,往来闾里,望若神仙。年六十五,无疾卒。又据同书同卷《方正传》所载,他的曾祖名元瑞,祖名光湘,父名策谦都是明朝末年到清朝前期的名人,其父曾任宝庆(注:邵阳,旧名宝庆)教授,卒时九十一岁。可见,其家世颇具文风。力恕与其兄力(又作立)中同举进士,同改庶吉士,更是一时传为美谈。《孝感县志》卷廿《杂志》云:“夏力恕,康熙辛丑与兄立中同举进士,同改庶吉士,同时储氏、何氏、冯氏,皆兄弟并捷,夔飓(注:冯咏,字夔飓,江西金豁人。)有‘五色光芒三月句,四家棠棣一时开’之句。”夏力恕的事迹也载入《湖北先贤》之中。夏力恕的著作,除《杜诗增注》外,据《孝感县志》等书记载,尚有《易说》二卷、《四书札记》二卷、《菜根堂札记》十二卷、《古文》四卷。他又曾纂修《明史》,主修《湖广通志》。《菜根堂札记》是他在乾隆己未(1739年)至辛酉(1741年)在武昌书院(指江汉书院)时与诸生讲授《四书》所作。据《四库提要》中说,初名曰《题解》,盖专为制艺言之,已授梓矣。丙寅(1746年)以後,又取程、朱之说参校同异,勒为此编,至戊辰(1748年)而脱稿。其父以此事不止关系时文,“题解”之名不佳,乃改题今名。见於力恕《自序》。而《题解》旧《序》亦并存之於卷端,不没其始也。原书本十八卷,其後六卷,别题曰《证疑备览》,则皆考辨《四书》中名物典故者。孝感学者夏桂清先生认为,力恕中进士时,其母沈宜人,以菜羹充饥,故力恕筑菜根精舍,菜根堂系他的学堂名,其族以“菜根”为堂号。夏力恕《杜文贞诗增注》二十卷现有清乾隆十四年1749古泉精舍(注:系他的书斋名)刻本。(注:杜甫谥号文贞公;这是元人封的,明人不提)。卷首《杜文贞诗增注自序》中言:“殆为此与注杜千家未易枚举,得后起诸巨公所谓无一字无来历,搜罗向尽矣,密于徵事则疏于命意,其忧国忧民而转去转远。”可知,夏氏因“注杜千家”于词句典故“搜罗向尽”,“密于徵事”(注:征引故事),但“疏于命意(指作文主题)”,故此书注疏少而笺意多,只检有发明有心得者评注之,此即为“增注”之含义也。夏力恕又有《读杜笔记》一卷,刻于清乾隆十九年1754,是与《杜诗增注》相辅相成之作,与《菜根堂论论文》合订刊行,又收入夏力恕的《农遗书》中。在浩如烟海的杜诗注释评点著作中,夏力恕的《杜诗增注》堪称独树一帜。他在自序中论述杜甫的学术思想,“根柢出入老佛,而孔孟次之”,这在儒家思想占统治地位的封建时代,是颇为标新立异的。他对于诗歌的评点,都能深入浅出,时有独到之见。当代学者郑庆笃等撰写的《杜集书目提要》即称“是书传世甚稀”,周采泉《杜集书录》内编卷五也说:“是书传本较少,编者所见为上海图书馆所藏,因其传本少,以往论杜者竟无一引及。在清代乾隆以后杜诗学寝衰之际,是书殆可首屈一指,殊值得推荐也。上海馆现已无此书。”可见,其书价值甚高,可惜的是传本甚稀。他著有《菜根精舍诗集》,其诗颇有文学价值。他在《出庐山作用十二儿韵》中写道:“旧游庐山南,今过庐山北。山光两腋间,忽忽生羽翼。初行尚晴明,青苍无气力。云重倏黯然,遥天卷虚白。雨脚穿云根,四围不可划。石级水生波,溟濛入泽国。燎衣茅店中,粗粝供晚食。黄昏到古寺,寂寂帘影黑。佛火犹未然,碑碣杳难识。踏石寻归路,张镫望素壁。中有绝妙辞,粉落字半蚀。酬唱坐欷歔,一例天涯客。拳手暂支头,万窍号枕侧。窗外有星芒,起行望山色。山尽雨亦休,回首浩无极。”他看了王荆公故址后感叹:“巍巍公辅地,乃在城东隅。春风为惨淡,野鸟相招呼。宋朝享祀配尼父,数百年来委残土。此心致主岂有他,学古无权空灭古。遗蘖重生叹末流,党人名姓石工羞。皋夔稷契亦已矣,读书执拗乃如此。”他读昌黎诗后慨叹:“韩子戛戛去陈言,文章既得万口喧。我爱韩子好诗句,戛戛更觉陈言去。金钟大镛声九天,-弛击仍鍧然。赤手捉蛇足履虎,缓带轻裘文不武。才大踏翻骚客坛,蹑空走漠相盘桓。李唐一代诗如猬,机同锦绣鼎同味。其先厥有陈子昂,后来韦柳继孟王。仙风太白绝尘表,少陵之诗诗独老。自余支派非不多,众流焉许肩江河。下视元白艳且忄耎,驱驰籍湜骖郊贺。公不步人人步公,纵肖其形神弗充。学者莫作雕镂想,言以气浮须善养。”他的隐居 也充满情趣,在《程季静斋中同诸子即事》中写道:“屐齿累累索酒杯,君家兄弟叠相陪。一株花底残更坐,百舌声中晓梦来。老眼湖山归澹泊,旧墙风雨上莓苔。澜翻那记通宵语,正欲题诗墨沈催。”他的诗也记录了当时的民风民俗。他的《菜根舍诗草》卷一二《掇南粤风景为竹枝词》:“一炉金鸭女儿香,万手蒲葵玳瑁光。咀嚼不须临案食,绕庭红雨是槟榔。”这首诗记录了岭南的民俗。他的《田家诗》竹枝词描写了孝感地区人们善于垦殖种地,女子从小也受其影响的情景:“楚地蚕无越地桑,种绵虽矮白如霜,小姑尚未谙锄耨,冒暑擎来瓦缶浆。”这些诗具有浓郁的地方色彩,为我们了解当时当地的民风民俗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八股是清代科举考试的重要文体,那么,八股取士的衡文标准是什么呢?雍正、乾隆两帝多次强调科场文体当以清真雅正为宗,但未阐发其内涵。“清真雅正”包含了理与辞两个方面。所谓清真,指义理之当;所谓雅正,指文辞之当。两者相辅相成,不可缺一。夏力恕的《菜根堂论文》:“为文之的,雅正清真,包括无余矣”,“雅正以立其本,清真以致其精”,“必交相为用,其义始全”。其论文的理论对于今天开展文艺批评仍具有指导意义。夏力恕还给我们留下了珍贵的墨宝。紫阳书院,位于汉口,清康熙三十三年旅居汉口之徽州商人创建,祀朱熹。夏力恕题了对联:“三纲底柱全史;千古成在六经。”他写的对联“英雄几见称夫子,豪杰如斯乃圣人”至今悬在湖北孝感关帝庙里。江汉书院系明代提学葛寅亮主持创办,以江、汉二水为楚地之望而定名,内建有十贤祠、德教堂,祀周敦颐濂溪、朱熹考亭、张栻南轩、程颢、程颐、赵复、张载、陈良、公孙龙、任不斋等。他在江汉书院题有“到南渡后,谁知孔圣人尚存,即今日仰庙貌于黄鹤楼前,无非是秋阳江汉;便北朝中,也问朱先生安在,想当年学规寄于白鹿洞口,何处寻汴水钱塘。”此联陈述委婉,表意含蓄,意旨深远,耐人寻味。今天,他的遗墨成为人们追念他的重要载体。夏力恕是清代中期著名的文学家、史学家和理学家,其著作值得人们认真地加以研究,可惜的是他的著作尚没有得到世人的关注,让这位先贤泯灭久矣,此为孝感人之一大憾事。
来源:孝感市志
夏姓名人堂夏倪 宋朝词人 湖北省黄冈市蕲春县人 夏国秀 (1913~2016) 四川省巴中市平昌县人 夏湘平 湖南省湘潭市湘潭县人 夏振秋 (1901~1949) 山东省泰安市泰山区人 夏咸柱 中国工程院院士·农业学部 江苏省盐城建湖人 夏丐尊 (1886~1946) 浙江省绍兴上虞人 夏明震 (1907~1928) 湖南省衡阳市衡阳县人 夏道行 中国科学院院士 江苏省泰州高港区人
孝南区更多人物
胡望安 李赐生 (1887~1950) 吴和平 杨玉清 (1906~1995) 涂天相 (1668~1740) 杨薇 (1962~2010) 语言文献学家 董光清 (1917~2007) 天主教主教 晏桃香 (1914~1996) 全国勤俭节约模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