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元杰(1196-1246),字仁伯,号梅野,上饶县八都黄塘人,自幼聪慧,才思敏捷。早从朱熹门人陈文蔚学,后师事真德秀。理宗绍定五年(1232)进士,调签书镇东军节度判官。嘉熙二年(1238),召为秘书省正字,累迁著作佐郎兼兵部郎官。淳祐元年(1241),知南剑州。丁母忧去官,服除,授侍左郎官,迁将作监。三年,丞相史嵩之服父丧未满,有诏起复,元杰适轮对,力沮成命,迁兼给事中、国子祭酒、权中书舍人。五年,中毒暴卒(《全宋词》小传),传为嵩之下毒。官至工部侍郎,谥忠愍。有文集二十五卷,景定三年(1262)由其子直谅刊于兴化,已佚。清四车馆臣据《永乐大典》辑为《楳埜集》十二卷。事见本集卷首赵汝腾序、卷末徐直谅跋,《宋史》卷四二四有传。元杰自幼颖悟,读书过目不忘,为文落笔辄得奇语。师学朱熹。南宋绍定五年进士,累官至大堂寺少卿,兼给事中国子祭酒,擢中书舍人。为官"远声色,节-","直声闻于朝"。杜范入相,徐元杰-言事,慷慨陈词,力主排外患,修内政,保境安民。当时朝政汹汹,奸佞用事。淳祐六年四月杜范死,六月徐元杰指爪忽裂,暴疾而亡。三学诸生,伏阙-,指系奸人毒害,御旨交大理寺审理,事竟不白。著有《梅野集》十二卷,传于世。
徐元杰少年颖悟,每日读书数千言,且冥思精索,其母亦能诗。曾师从朱熹门人陈文蔚、真德秀,得理学真谛。殿试时,理宗以帝王之学发问,徐元杰答以帝王之学,本原在于一心,欲求帝王之治,当求帝王之道;欲求帝王之道,当求帝王之心。又向理宗提出“固民心”、“肃军心”、“正士大夫之心”三大安邦济世之策。强调此三者又以“还君心”为本。“盖民者,国之命脉也;兵者,国之精神也;士大夫者,又国之医师砭剂也。”“今陛下所慕者,帝王之道;所鉴者,汉唐之言;所取者,0贻谋之善。则其所谓正军民之心者,要莫先于正士大夫之心,而其所以正士大夫之心者,又不过先正陛下之心而已”。理宗览毕,极为赞赏,擢为殿试第一。
徐元杰高中状元后,签书镇东军节度判官厅公事。嘉熙二年(1238)召为秘书省正字,迁校书郎。上疏陈述物极必反,否极泰来之理。又请理宗早立太子,以定社稷,均未受重视。故请求外放,未被允许,遂连上十二奏章。嘉熙三年,迁著作佐郎兼兵部侍郎,以病为由,辞而不就。差知安吉州,召行在奏事,均力辞不就。
淳祐元年(1241),差知南剑州(今福建南平),当地盗贼猖狂,徐元杰捕获魁首八人问斩,使社会得以安定。在任期间,重视教育,亲到延平书院为诸生演讲。对民间诉讼,徐元杰晓之以理,动之以情,使双方必心悦诚服而退。因母亲病重离任之时,郡内百姓跪而挽留,其政绩与得人心从中可见一斑。服丧期满,授侍左郎官,兼崇政殿说书,拜将作监,向理宗进奉杨雄《大匠箴》,陈述节俭与励精图治之论,言辞甚为忠恳。淳祐四年(1244),理宗欲下诏重新起用史嵩之,朝廷上下无人敢言,徐元杰却力谏不可,为朝野所传诵。不久,徐元杰兼右司郎官,拜太常卿,兼给事中,国子祭酒,权中书舍人。
淳祐五年(1245),徐元杰突得急症,病逝于任,享年仅52岁。理宗非常伤感,赠工部侍郎,赐谥忠愍。也有记载说,徐元杰暴卒,对于他的死,举朝都感到突然,太学生们曾集体上殿诉冤,怀疑是中毒,但朝廷派人查无结果。
著有《梅野集》。
徐元杰相关南宋状元宋理宗绍定五年(1232)壬辰科
同年(公元1196年)出生的名人:罗大经 (1196~1252) 江西省吉安市吉水县 段克己 (1196~1254) 山西省 窦默 (1196~1280) 元初理学家 河北省邯郸市肥乡区 刘仕龙 (1196~1264) 浙江省金华义乌市 康植 (1196~1250) 浙江省金华义乌市 + 更多公元1196年出生的名人》
同年(公元1246年)去世的名人:潘牥 (1204~1246) 福建省福州市闽侯县 刘克逊 (1189~1246) 福建省莆田市 孟珙 (1195~1246) 南宋著名军事家、统帅 湖北省襄阳市枣阳 脱列哥那 (?~1246) 蒙古族 内蒙古自治区 徐荣叟 (1180~1246) 福建省南平市浦城县 吴崇福 (1163~1246) 浙江省金华东阳市 + 更多公元1246年去世的名人》
徐元杰作品目录 《赠鉴堂》《早起玉堂窗前俯方池有感》《题俞簿梅阜书院》《琼林宴恭和御制》《来青书院桃花》《甲辰恭和御制》《湖上》《荷花》《大巧》《次章守鹿鸣宴韵》《部中观新竹有感》《及第谢恩》《满江红·似玉仙人》
徐姓名人堂徐志荣 福建省泉州市德化县人 徐楚 广东省梅州市五华县人 徐又椿 (1901~1966) 江苏省南京人 徐桐 (1820~1900) 辽宁省人 徐明德 江苏省连云港赣榆人 徐阶 (1503~1583) 明朝首辅 上海市松江人 徐鼐霖 (1865~1940) 吉林三杰 吉林省吉林市永吉县人 徐秋香 (1903~1940) 湖南省岳阳市平江人
广信区更多人物
涂尘野 晁谦之 (1090~1154) 林予 吴江 韩忠朝 傅斐 苏烈熙 方梓生 (1916~19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