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4年下半年,在南陵县家发镇徐家桥村发现了一本颇具史料价值的宗谱——《徐氏绩修宗谱》。这本宗谱成书于民国32年(1943年),书面虽因年代的历远有部分破损,但内页却完好无损,勅命、祖像、宗祠图、宗礼图、名宦、科甲、贡生、国学等内容资料丰富,生动详实。无论是版本、体例,还是内容、资料,都在谱学研究中显得弥足珍贵。其中,它保存了北宋徽宗给徐氏族人徐勣的两道圣旨,南宋高宗赐给徐勣孙子徐陵任吏部尚书的一道圣旨,它还记载了徐勣是在熙宁六年(1073年)考中进士的,当时是一甲榜眼及第,并记载了徐勣的生卒年月,即公元1055年至1134年,这些都弥补了史书的记载。
据《徐氏绩修宗谱序》记述:“陵阳徐氏,江南之名族也,自北宋以来,登甲第而膺显宦者代不乏人”。言语之中饱含自得,但也有凭有据,可查可考,徐氏族人徐勣在北宋年间以榜眼进第后,一路升迁,官至中书舍人、龙图阁直学士、显谟阁大学士,职权相当于副宰相,并以论朝政得失,抨“奸臣”弄权等行径,赢得了身后美名。
徐勣为官清廉,为人正直,曾在担任地方官时,不畏权势,不惧丢弃乌纱帽,为民请命。他冒着风险为服兵役的百姓说情,免除他们的杖责之苦;他曾亲自率领士兵修筑海坝,保护沿海人民的生命财产;他还同皇帝争辩,竭力主张免去苛捐杂税,力图减轻百姓负担;他退休返乡后,热心桑梓教育,创办了元功书院(原址今城关三小)。《二十四史》中的宋史有他的传记,2004年江苏省高考文言文题目就是《宋史?徐勣传》。
据考证,徐勣在朝任职时,与误国误民的权臣蔡京曾共事多年,且蔡京最后为徽宗选任为宰相。造化有时也戏弄人,徐勣的孙子徐陵,在南宋小朝廷任吏部尚书时,时任宰相的又是误尽苍生的权臣秦桧,宋朝是中国传统文人最易迸发热情的时代,因为历朝皇帝坚持“偃武修文”、“不杀士大夫及-言事者”的立朝之纲,宋朝文人官僚集团蔚为壮观,但朝政一旦为奸佞的文人把持,其结局只能是积贫积弱,因此,被皇帝赞誉为“立心刚正、积学渊源、利行端方”的徐勣和其孙徐陵终不复用,都先后驰驿归田,不问政事了。
《徐氏绩修宗谱》记录了徐勣归隐徐家桥后所写的两首田园诗,其中一首后来未有任何史书和县志记载。
脱却乌纱辞却官,红尘万虑了无关。
野蔬春酒随时乐,径菊山花带笑看。
万里乾坤自放浪,四时风景任盘桓。
流来白石滩头水,醉里讹听响珮环。
徐勣的心情-诗中所描述的那样惬意吗,只有白石滩—这个今日后港河上的一段普通滩涂,饱裹着一段远古的情思。试联想,一位老人站在沧桑的外滩上,聆听血脉深处颤动的余响和折叠翻卷的悲喜情感,锐利的宋金两国开战的厮杀声和历史遥远的呐喊,凝成血性的意念,深遂了河水,也沉重了岁月。
徐勣逝世后,归葬于徐家桥村旁的小山丘,这似乎也佐证着“古今将相今何在,荒冢一堆草没了”的历史宿命。其时,北宋王朝已先于1127年为金人所灭,让一位老人晚年遭受“靖康耻,犹未雪,臣子恨,何时灭”的大事变,这未免有些残酷,但一本《徐氏绩修宗谱》却记载了徐勣的本然元色,和徐氏宗族在朝代更替中的生息演进。
经历历史事件:
瓦岗寨起义 (公元611年--公元618年)
徐姓名人堂徐良 (1944~1981) 陕西省汉中留坝县人 徐丽仙 (1928~1984) 苏州弹词女演员 江苏省苏州姑苏区人 徐建寅 (1845~1901) 江苏省无锡惠山人 徐佳莹 台湾省台中人 徐噩 广西自治区玉林博白人 徐元献 (1454~1482) 江苏省无锡江阴人 徐学孟 (1932~2017) 山东省德州市平原县人 徐竞 (1911~1943) 抗日英烈 江苏省扬州人
南陵县更多人物
汪道馀 (1898~1953) 孙凤山 何新民 李天靖 刘拯 王嵎生 董必 汪良能 (1916~19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