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保恒(1826—1878),字筱午,清道光六年生于项城袁张营(今属项城市千佛阁区)。袁甲三长子,历任翰林院编修、侍读学士、刑部左侍郎。因跟从父亲袁甲三在安徽剿灭捻军战功卓著,获一品顶戴赏。
袁保恒自幼在父亲-下苦读孔孟,兼修武学,“十三学书十五学剑”,二十一岁中举,二十五岁中进士,成了一位年轻的翰林院编修。咸丰三年,袁保恒请假送亲回籍,转赴安徽看望统兵剿捻的父亲袁甲三。袁甲三奏请朝廷同意,把他留在军中辅佐军务。此后袁军解亳州之围,又连拔白龙王庙、寺儿集、稚河集等捻军据点。战斗中,袁保恒作战勇敢,所向克捷。随军钦差大臣胜保,提议为他请功,却被袁甲三为避嫌疑而拒绝。直到咸丰七年,胜保坚持上奏袁保恒的功劳,他才得到圣旨赏“侍讲”衔花翎。
咸丰八年(1858)十月,李大喜率领部分捻军,从安徽怀远出发进攻孙家寨,袁保恒率领步兵由潘家屯、杨庄一路配合骑兵会剿,俘斩捻军数十人,夺得大量辎重。十一月,又统兵取道永城,追剿孙葵心、刘狗带领的进攻陈州、周家口的捻军。经鹿邑绕道截击,后在太和境内击溃孙刘部,被朝廷赏“伊勒图巴图鲁”(勇士)名号。
咸丰九年(1859)正月,袁保恒跟随父亲奉命回京,被允文渊阁校理,八月份任顺天乡试官。咸丰十年(1860)三月,袁保恒奉命仍回袁军营中听候乃父差遣。六月份率马步军剿定远捻军,屡战屡捷。袁甲三的军务帮办穆腾阿移,建议袁甲三给袁保恒请功,袁甲三仍以“不敢与将士争爵赏之荣”阻拦。后来朝廷得知此事,特发上谕给袁甲三:“保恒著有功绩,亦应实叙,不必引嫌。”
咸丰十一年(1861)九月,归顺清廷的捻军将领苗沛霖、张士端重举义旗,分别攻占了定远和怀远。袁保恒率精兵五千进攻怀远,于当年十二月收复二地,擒斩苗、张二人。
同治元年(1862)五月,袁保恒被擢封为翰林院侍讲,八月份转为侍读。这时袁甲三病重,上折请求解职,获恩准退养后,袁保恒请假回淮阳侍奉父亲。次年六月袁甲三病逝,袁保恒被赐封为翰林院侍讲学士(皇帝的老师)。这时,皖北、山东的捻军已在清军镇压下渐趋平息,袁保恒深谋远虑,为防止捻军再起,上折提出了“八项建议”,其中有一条“置军屯田”的重要建议,可惜朝廷无议,如石沉大海。恰在这时,苏州又被捻军占领,还筑垒固守。江苏巡抚李鸿章,奏请法国军队帮助剿灭捻军。袁保恒得知后,立即上折反对,认为夷人贪而无信,不但不能借用,还应多加防备。这份奏折引起了朝廷重视,终于没有采纳李鸿章的建议。
同治三年(1864),袁保恒再次上奏请“置军屯田”,认为此举已经刻不容缓,并提出愿回京与廷臣“面议”。可是朝廷认为他不经督抚反复奏请一事,属于自信过深,不合体制,交吏部议处,结果在同治四年正月,被吏部给予降一级处分,由翰林院侍讲学士降为鸿胪寺少卿候补。袁保恒虽然受降职处分,但前任顺天府尹蒋琦龄仍在上奏的策论中称赞袁保恒“武备娴熟”,户部尚书罗淳衍疏论人才时,也提及袁保恒“久在军中,武事谙练”。
同治七年(1868)正月,捻军又起,声势如前,朝廷命湖广总督李鸿章率部剿灭。袁保恒立即上折请缨出战,奏折中提到豫皖各路大军都是父亲的旧部,自己愿意和他们同甘共苦完成父亲未完成的事业。朝廷准奏,调他到李鸿章营中委用。清军与捻军在商河一带决战时,袁保恒率轻骑冒酷暑追击捻军,配合李鸿章的部队围歼捻军于徒骇河。捷报上呈后,朝廷撤销了对袁保恒的处分,仍以翰林院侍讲学士补用,并授予三品衔。
这年八月,袁保恒又受命赴陕甘总督左宗棠部候委,同年九月授实缺,被委管理西征粮务,并得专折奏事。同治十一年(1872)五月,擢升为詹事府少詹事(备翰林官升迁﹐无实职),十月再升为詹事。左宗棠军克复肃州时,朝廷大奖左军将士,袁保恒荣膺一品顶戴。后升任内阁学士兼礼部侍郎、户部左侍郎兼管三库事务。
同治十三年(1874)袁保恒回籍省亲,协同堂兄袁保中编修《袁氏家谱》;返军时,让侄儿袁世凯随侍身边,想为袁世凯以后的发展丰富阅历。这年十月是慈禧太后四旬寿典,她特别恩赐袁保恒的祖母郭氏匾额、如意、文绮,以示对袁保恒的恩宠。光绪元年(1875)三月,袁保恒奉召从左宗棠军中回京,八月,兼署吏部右侍郎,次年四月升任刑部左侍郎。
光绪三年(1877),祖母郭氏寿终(享年101岁),袁保恒回籍奔丧,正赶上河南一带发生特大旱灾,饥民相食,饿殍遍野。河南巡抚李庆翔因赈灾迟延,被朝廷革职查办。袁保恒丧假期满后,受命到河南府(开封)帮办救灾事宜。此间,袁保恒摒绝供帐,服食粗粝,协同暂署河南的河东河道总督李鹤年,通饬所属府、州、县署,详查灾民户口造册上报。他日夜为救灾操劳,连上数折陈述灾情,还亲书求助信件发给全国各省大吏,并写家书要求家人倾尽家财恤救本地灾民。
赈灾事务繁重,袁保恒经常食宿无定,身心日渐憔悴。光绪四年(1878)4月,豫东一带春霖普降,袁保恒正计划到灾区视察一边,巡视春种情况,尚未成行却不幸染上霍乱。那时,霍乱本就属不治之症,心力体力都近衰竭的袁保恒,更加承受不住,故而患病三日就溘然长逝。灾民闻袁侍郎病故,无不痛哭流涕;朝廷追念他的功德,谥“文诚”,并将他的事迹也列在临淮、陈州袁甲三祠内配享。他的长子袁世勋,被赐封“员外郎”。《清史稿》有传。
人物关系:爷爷:袁耀东 父亲:袁甲三 (1806~1863) 兄弟:袁保龄 (1841~1889) 叔伯:袁树三 堂兄弟:袁保庆 (1825~1873) 袁保中 袁世凯的生父堂侄:袁世凯 (1859~1916) 民国政治家、军事家袁世廉 袁世彤 袁世敦 (?~1909) 袁重三 堂兄弟:袁保纯 袁凤三 堂兄弟:袁保颐
同年(公元1827年)出生的名人:安心儒 (1827~1901) 画家 安徽省芜湖市无为市 陈旭年 (1827~1902) 广东省潮州市潮安区 苏成美 (1827~1894) 安徽省黄山市黄山区 晓柔 (1827~1886) 浙江省温州苍南 黄肇颚 (1827~1900) 山东省青岛市即墨 + 更多公元1827年出生的名人》
同年(公元1878年)去世的名人:苏廷魁 (1800~1878) 广东省肇庆市鼎湖区 冯焌光 (?~1878) 广东省佛山市南海 朱景昭 (1823~1878) 晚清“庐州三怪” 安徽省合肥肥东县 潘曾莹 (1808~1878) 江苏省苏州 谢维藩 (1834~1878) 湖南省岳阳市岳阳县 黄宽 (1828~1878) 广东省珠海市香洲区 + 更多公元1878年去世的名人》
袁姓名人堂袁鹤侪 (1879~1958) 河北省雄安新区雄县人 袁继咸 (1593~1646) 明代大臣 江西省宜春市袁州区人 袁华清 四川省人 袁世海 北京市人 袁彬 (1881~1938) 四川省南充市西充人 袁带 (1878~1966) 广东省中山市人 袁相安 (1886~1945) 湖北省恩施州利川人 袁克权 (1898~1941) 世凯第五子 河南省周口市项城市人
项城市更多人物
袁克度 徐济超 王修身 袁重三 袁克玖 (1903~1973) 袁世凯九子 袁克友 (1917~1953) 袁世凯的遗腹子 袁保龄 (1841~1889) 高梅阁 (1783~18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