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姓

 百家姓大全   2022-09-06 19:59     0 条评论
摘要:

陶姓起源陶姓起源源流一:源于伊耆氏,出自远古时期尧帝衍居地陶,属于以居邑名为氏。据史籍《元和姓纂》和《姓苑》记载,远古时期的尧帝,生于伊,嗣后耆,故称伊耆氏。尧帝初居于陶(古济阴,今山东定陶),以

  陶姓起源

  陶姓起源

  源流一:源于伊耆氏,出自远古时期尧帝衍居地陶,属于以居邑名为氏。据史籍《元和姓纂》和《姓苑》记载,远古时期的尧帝,生于伊,嗣后耆,故称伊耆氏。尧帝初居于陶(古济阴,今山东定陶),以制作陶器为业,官名“陶正”,其地被后世称为陶丘。后封于唐,为唐侯,故称陶唐氏。在尧帝的后裔子孙中,有以先祖原居地为姓氏者,称陶唐氏,后省文简化为单姓陶氏、唐氏,皆为非常古早的姓氏,陶氏读音作táo。陶氏族人大多尊奉唐尧为得姓始祖。 源流二:亦出自唐尧。据《辞源》所载,相传尧帝初封于陶(故城在今山东定陶西南),后徙封于唐(故城在今河北唐县),其后子孙以封地为氏。 源流三:出自虞舜。据《元和姓纂》所载,西周初年,舜之裔孙虞思,官至陶正(即管理陶质器物制作的官职),其子虞阏承袭父职,其后子孙以官为氏。 源流四:源于子姓,出自商王朝著名七族中的陶氏,属于以职业技艺为氏。据史籍《元和姓篡》、《风俗通》等的记载,商王朝时期,有七个著名的氏族,分别为陶氏、施氏、繁氏、锜氏、樊氏、饥氏、终葵氏,都是以陶冶为职业者。陶冶,即指陶器制作工匠与窑工,原为掌握此项专业技术,役使奴隶进行生产的低级贵族。其时,该七族中即有以职业为姓氏者,称陶氏。到春秋时期以后,凡在从事陶器制作业的职业工匠、庶民中,皆有以“陶”技为姓氏者,称陶氏,读音作táo(ㄊㄠˊ)。 源流五:源于改姓,出自五代时期唐谷避帝讳而改姓,属于因谥改姓为氏。据史籍《宋史本传》、《东都事略·陶谷传》等记载:宋朝初年有陶谷,字秀实,邠州新平人(今陕西彬县),原姓唐,为避石敬瑭名讳,改姓为陶,称陶谷。 源流六:源于己姓,出自夏朝末期大臣昆吾,属于封邑名称以为氏。昆吾,原是上古时期一个地名,今史学界一般认为其地最终在今河南省许昌市东南一带,为夏王朝末代君主夏桀之臣陶正的封地,这位陶正以邑为命,称昆吾。在典籍《诗经·商颂·长发》中记载:“韦顾既伐,昆吾夏桀。” 在史籍《路史·后纪》中也记载:“颛顼娶滕奔氏之女曰娽,滕奔,即胜濆。昆吾者,颛顼之后也。” 源流七:出自他族改姓。满族陶佳氏、托和罗氏、达斡尔族吐钦氏、古隆氏,锡伯尔族托库尔氏汉姓均为陶;今白、傣、京、苗、瑶、彝、布朗、蒙古、回等民族均有此姓。 源流八:源于其他各少数民族,属于汉化改姓为氏。今白族、傣族、京族、苗族、瑶族、彝族、布朗族、回族等少数民族中,均有陶氏族人分布,其来源大多是在唐、宋、元、明、清时期中央政府推行的羁糜政策及改土归流运动中,流改为汉姓陶氏,世代相传至今。 源流九: 另说尧帝少年智慧,十三岁时就助其兄挚帝治理天下,因功封在陶丘,十五岁时又改封在唐,所以史称陶唐氏。尧开创了禅让制,死后把帝位禅让给了没有一点血缘关系的舜。尧贤明民主,为世所敬重。后世子孙或以技艺为氏,或以封地为氏,称陶姓。他们尊唐尧为陶姓的得姓始祖。

  陶姓堂号郡望

  郡望堂号

  济阳郡:晋惠帝时分陈留郡置济阳国,后改为郡,治所在济阳(在河南省兰考东北),领济阳、考城(今民权县东北)诸县,辖区相当于今河南兰考、民权一带。东晋后期晋室南渡后,济阳郡被废黜。 丹阳郡: 丹阳又称润州、丹杨郡,古地名。丹阳郡始建于西汉朝元狩二年(公元前121年),由原鄣郡改置,治所在宛陵(今安徽宣城),下辖十七县,辖境相当于今安徽省长江以南,江苏大茅山及浙江省天目山脉以西、浙江省新安江支流武强溪以此地区。三国时期孙吴国移治到建康(今江苏南京),以后辖区缩小。隋朝灭后陈后废曾废黜,后隋炀帝又置润州,治所在延陵(今江苏常州),再以蒋州(今江苏南京)为丹阳郡。唐朝时期移治到丹徒(今江苏镇江)。北宋朝政和年间升为镇江府。明、清两朝乃至民国、现今的丹阳只是个县级建制,位于江苏溧阳旁边,紧靠长江。 浔阳郡:西晋朝永兴元年(公元304年)置浔阳郡,治所在浔阳(今江西九江)。唐朝时期改九江郡为江洲,唐朝天宝元年(公元742年)改为河阳郡,至唐朝乾元元年(公元758年)又复为江洲。 堂号 济阳堂:以望立堂。 浔阳堂:以望立堂,亦称九江堂、江洲堂、河阳堂。 丹阳堂:以望立堂,亦称润州堂、丹杨堂。

  陶姓家谱介绍

  浙江汤山陶氏宗谱  民国五年(公元1916年)木刻活字印本中国家谱网站档案馆 浙江会稽陶氏族谱三十二卷陶原宰、陶在铭修清光绪二十九年(公元1903年)木刻活字印本中国家谱网站档案馆 陶氏宗谱四十四卷陶守珩、陶守照等纂修民国三十六年(公元1947年)五柳堂木刻活字印本中国家谱网站档案馆 湖南湘潭陶氏四修支谱四卷首一卷、末一卷陶成学等修清光绪二十八年(公元1902年)连甓堂木刻活字印本中国家谱网站档案馆 江苏润州粤河西陶庄陈氏续修宗谱六卷陈道德等纂民国三十五年(公元1946年)镇江南门外锦章木刻活字印本中国家谱网站档案馆 浙江鄞县鄞东陶楚曹氏支谱张原炜编民国三十七年(公元1948年)木刻活字印本中国家谱网站档案馆 江苏江都陶氏宗谱二卷陶玉金等纂清光绪二十三年(公元1897年)五柳堂木刻活字印本中国家谱网站档案馆 江苏江都陶氏族谱二卷陶玉海等纂民国二十年(公元1931年)五柳堂木刻活字印本中国家谱网站档案馆 江苏武进溧阳陶氏迁常支谱五卷陶珙等纂民国二十四年(公元1935年)石印本中国家谱网站档案馆附陶氏家集 江苏武进陶氏支谱考证陶赞唐等纂  中国家谱网站档案馆民国年间稿本一册,今仅存第二~五卷 江苏武进陶氏宗谱二十二卷,首一卷陶邦桢等纂民国五年(公元1916年)务本堂铅印本中国家谱网站档案馆 江苏武进陶氏宗谱八卷,首一卷陶邦桢等纂民国三十四年(公元1945年)务本堂木刻活字印本中国家谱网站档案馆 安徽宛陵蒲塘陶氏宗谱  民国时期五柳堂木刻活字印本中国家谱网站档案馆今仅存第六卷、第九卷、第十九卷、第二十一~二十三卷 安徽宣城姑山陶氏宗谱十七卷,后集八卷陶湘等纂清光緖十八年(公元1892年)忠荫堂木刻活字印本中国家谱网站档案馆今仅存第一卷、第五~六卷、第八卷、后集第一~八卷 江苏常熟浔阳陶氏家谱四卷陶文炯等纂民国二十二年(公元1933年)铅印本中国家谱网站档案馆 陶氏宗谱陶茂森等纂清光绪(公元1889年)广安堂木刻活字印本中国家谱网站档案馆十二册 陶氏宗谱陶怀德等纂清光绪元年(公元1875年)广安堂木刻活字印本中国家谱网站档案馆五册 陶氏宗谱陶士华等纂清光绪二十三年(公元1897年)崇德堂木刻活字印本中国家谱网站档案馆 浙江义乌陶氏宗谱-----------------  清同治十一年(公元1872年)木刻活字印本中国家谱网站档案馆今仅存第二卷、第四卷、第六卷、第九~十二卷 湖南宁乡陶氏六修家谱  民国时期浔阳堂木刻活字印本中国家谱网站档案馆今仅存第二卷、第八卷、第十卷 湖南宁乡勒水双江陶氏五修族谱二十二卷陶崇孝等纂民国十八年(公元1929年)敬义堂铅印本中国家谱网站档案馆今仅存第一~十卷上册、第十一~二十二卷 江苏暨阳陶氏宗谱陶汝荣等纂清光绪八年(公元1882年)五柳堂木刻活字印本中国家谱网站档案馆今仅存卷首

  陶姓迁徙分布

  宋朝时期(960—1279年),陶姓大约有16.6万人,约占全国人口的0.22%,排在第八十一位。陶姓第一大省是浙江,约占全国陶姓人口的44.1%,其次分布于江西(19.1%)、江苏(11.9%)、广西(11.9%)、安徽(4.4%)、湖南(4.4%),再次分布于陕西、福建等省。 明朝时期(1368-1644年),陶姓大约近29万人,约占全国人口的0.31%,排在第七十二位。陶姓第一大省是浙江,约占全国陶姓人口的24.5%,其次分布于江西(11.7%)、江苏(11.7%)、广西(10.9%) 、湖北(7.2%)、安徽(6.8%)、湖南(4.9%),其余的分布于四川、云南、贵州、河北、山东、陕西、福建、广东、河南、辽宁、山西等省。 近现代陶姓的人口192万,排在全国第一百零六位,大约占全国人口的0.16%。江苏、上海、浙江三省市占23%,湖南、安徽、湖北、广西、江西等省区也较多,西南的四川、贵州、云南次之,北方、华南地区较少。 如今,陶姓列全国83位,人口近280万。自宋朝至今1000年中,陶姓人口的增加率是呈“∧”形的态势。现主要集中于安徽、云南、江苏、四川四省,大约占全国陶姓总人口的40%,其次分布于浙江、江西、重庆、湖北、湖南、广西、河南,这六省市的陶姓又集中了30%。安徽为陶姓第一大省,约占陶姓总人口14.5%。 陶姓分布很广,但分布不均衡。在浙沪、皖苏大部、河南东南、湖北西部、江西北部、福建北端、云贵桂、川渝南部、湖南西南和东北部、广东西北、青海东部、甘肃中部、黑龙江西南、吉林、内蒙古东部,陶姓占当地人口的比例一般达到0.24%以上,中心地区可达0.5%以上,以上地区覆盖面积约占了全国总面积的25.7%,该地区居住了大约60%的陶姓人群。在皖苏北端、鲁豫大部、川渝鄂大部、陕甘南部、宁夏、青海东南、新疆西北、广东大部、海南西部、江西南部、福建中部、内蒙古东部、黑龙江东北、辽宁,陶姓占当地人口的比例在0.12%—0.24%之间,其覆盖面积占了全国总面积的31.7%,该地区居住了大约31%的陶姓人群。

本文地址:http://baijiaxing.yiriyitiao.cn/596.html
版权声明:本文为原创文章,版权归 百家姓大全 所有,欢迎分享本文,转载请保留出处!
 相关文章  关键词:

 发表评论


表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