冯了性(1630~1695年),祖籍广东新会荷圹龙田村(今江门市蓬江区)。据其家族保存的《始平族谱》记载:冯了性是该族协吾祖十世之继室张氏所生,排行第八,名嘉会。他曾一度削发修行,由方丈赐法号“了性”。
冯了性的父亲冯国琳,字炳阳,粗通医道和药理,在家乡开设药铺,挂牌行医,时间日久,行医有术,附近一带,名气渐高,凭着多年行医的经验,几经研究试验,创制了一种专医风湿跌打的药酒,取名万应如意药酒。初为自用,后分发给亲友及乡民试用,发现疗效颇佳,前来购药者渐多,便决心扩大经营。时值佛山工商业兴起,冯炳阳看准这一时机,于明万历四十三年(1615年)将药铺迁到佛山镇正埠渡头汾宁里(今城区汾宁路)扩展经营。约在清代顺治十六年(1659年),冯炳阳将药铺交给儿子主理。
冯了性天资聪颖,生性好学,自幼随父母生活,一边读书,一边协助父亲经营店务。父母向来虔诚礼佛,冯了性深受影响。青年时抱着慈怀济世的愿望,提高万应如意药酒的功效,到各地请教名医高僧。
冯了性学有所成,回店铺专心研究,改正万应如意药酒的配方,尽力提高药酒祛风去湿、活血散瘀、舒筋活络、消肿止痛的功效,辅以补骨脂、菟丝子、桂枝、芜活、牙皂等20多种药材配伍。改进后的药酒,药力明显提高,疗效更为确切,且售价便宜,既可内服,又可外搽,使用方便,为患者所乐用。父子俩还反复琢磨,创造了一句顺口溜:“识就冯了性,唔识就误了命!”意在提醒用户不可滥用暴饮,体现了他们的高尚医德和注重诚信的经营理念。顺口溜成了一句朗朗上口的广告词,一直流传至今。
冯了性主持药铺经营后,顺治十六年(1659年)正式把万应如意药酒改名为“冯了性风湿跌打药酒”,将药坊定名为“冯了-铺”。当时,佛山镇的工商业蓬勃发展,人口日增,从事陶瓷、纺织、铸造、五金等行业的手工业工人,以及武术、粤剧等从业人员,经常接触重物、利器、沸水、烈火,导致压伤、劳损、扭伤、跌伤、烫伤的现象等时有发生,对跌打医药的需求与日俱增。冯了-铺适逢其遇,生意越做越大,并先后推出各种膏、丹、丸、散药品,成为镇内妇孺皆知的大药铺。冯了性本人及“冯了-铺”也因此而扬名天下。
康熙三十四年(1695年),冯了性在佛山病故,享年65岁,棺木运回故乡安葬,坟墓至今尚存。
嘉庆五年(1800年),冯氏后人到广州归德门外的小市街开设分店(后迁往今解放路),至道光年间,冯了-铺发展到鼎盛时期,冯氏后人凭着祖铺老号的品牌,先后到江西、湖南、河北、江苏、浙江、成都、上海、香港等地设厂生产、销售。冯了-酒行销全国各省,还远销东南亚各国,当时仅佛山镇祖铺出口的药酒,每年销售额就达20万两白银。至清末,冯了-酒的分厂在全国超过15家。
数百年来,冯了-酒一路风光。但到了抗日战争时期,百业凋零,冯氏后人也迁出了隔塘大街。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佛山祖铺的第九世孙冯翰继续经营,一直坚持到1956年公私合营。如今,中外合资的冯了-业有限公司正发扬冯了-酒的品牌传统,使之继续享誉国内外。
同年(公元1630年)出生的名人:黄易 (1630~1677) 广东省汕尾市陆丰市 罗文举 (1630~1675) 广东省云浮市云安区 杨素蕴 (1630~1689) 陕西省铜川宜君 李柏 (1630~1700) 关中三李 陕西省宝鸡眉县 黄贞麟 (1630~1695) 山东省青岛市即墨 + 更多公元1630年出生的名人》
同年(公元1695年)去世的名人:爱新觉罗·韬塞 (1639~1695) 辽宁省抚顺新宾满族自治县 黄贞麟 (1630~1695) 山东省青岛市即墨 鲍守业 (1625~1695) 安徽省宣城市旌德县 张若仲 (1612~1695) 福建省漳州市漳浦县 张居中 (1625~1695) 湖南省常德市临澧 陈圆圆 (1623~1695) 秦淮八艳,中国古代十大名伎 ,中国古代十大美女 江苏省苏州 + 更多公元1695年去世的名人》
冯姓名人堂冯元飙 (?~1644) 明朝兵部尚书 浙江省宁波慈溪人 冯德胜 云南省玉溪人 冯晓山 (1902~1930) 安徽省六安裕安区人 冯宝宝 香港人 冯孟颛 (1886~1962) 浙东著名藏书家,目录学家 浙江省宁波海曙区人 冯熙焕 (1923~1953) 革命烈士 福建省三明市尤溪人 冯达仕 (1915~1992) 四川省广安市邻水县人 冯启贤 (1907~1948) 广东省肇庆市广宁县人
蓬江区更多人物
阮瑞琼 (1922~1941) 区越 (1468~1535) 龚昌荣 (1903~1935) 陈国伦 (1888~1965) 陈焕镛 (1890~1971) 中国科学院院士 陈圣泽 陈永 (1857~1946) 张德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