冯乃超

 百家姓大全   2022-11-14 19:56     0 条评论
摘要:

冯乃超(1901~1983年)盐步高村人。笔名和别名有:超、公越、冯公越、韬、子韬、冯子滔、公滔、冯仲堪、李易水、洞冥、成窍、N·C·等。出生于日本横滨。光绪三十四年(1908年)春,入横滨侨办大同小学读

  冯乃超(1901~1983年)盐步高村人。笔名和别名有:超、公越、冯公越、韬、子韬、冯子滔、公滔、冯仲堪、李易水、洞冥、成窍、N·C·等。出生于日本横滨。光绪三十四年(1908年)春,入横滨侨办大同小学读书。翌年秋,携弟妹随母回故乡念私塾,一年多后转回横滨就读。小学阶段开始翻阅家藏中外小说和诗词,对文学产生爱好,开始练习写诗、绘画。

  民国7年(1918年)3月入横滨志成中学,后转成城中学,受国文老师影响,开始接触中国新文化运动。13年3月,入学京都帝国大学文学部哲学科,其时所写诗有唯美主义倾向。14年3月,转学文学部社会科;翌年1月,改学美学与美术史专业,选修英国文学、德国文学和考古学,在探索新诗创作中写出一批象征主义诗歌,后成诗集《红纱灯》,部分作品在《创造月刊》、《洪水》半月刊上发表,从此与创造社发生关系(后来成为创造社出版部日本东京分部的联络人),并参加了日本革命学生组织的马克思主义读书会和艺术研究会,从日文、德文书中阅读了一些马列著作。16年回国参加创造社工作,宣传马列主义理论,鼓吹无产阶级革命文学。

  17年1月在朱镜我主编的《文学批判》月刊创刊号上发表论文“艺术与社会生活”,对鲁迅等作了评论,引起进步文艺界中展开了一场历时半年多的关于无产阶级革命文学问题的争论;同期发表的“上海”、“街上人”两首诗,则标志着诗风从颓废到革命的转变。同年4月,诗集《红纱灯》出版,反响颇大,奠定了冯乃超在诗坛的地位。9月,参加中国共产党,并在中央宣传部领导的文化党团(后称文化工作委员会简称“文委”)工作,12月受文化党团委托,与郑振铎、钱杏邨等筹组中国著作协会,任监察委员,不久协会即瓦解。

  18年初,任文化党团的文艺组组长,后为“文委”委员;10月,受“文委”委派,与冯雪峰、钱杏邨等筹组中国左翼作家联盟,经征询鲁迅意见,确定以鲁迅为首的筹委会12个基构成员。同时,与郑伯奇、沈端先等成立了中共领导的艺术剧社,任剧社文学部部长,开办戏剧讲习班。19年2月,与筹委会其他基本成员召开“上海新文 动者的讨论会”,起草左联《理论纲领》;3月2日,中国左翼作家联盟在上海正式成立,被选为常务委员;会后任“左联”第一任党团书记兼宣传部部长。4月,出版主编的《文艺讲座》第一册,介绍马列主义文艺理论,评述无产阶级革命文 动。此后主持了“左联”第一、二次全体大会。

  20年春,李伟森、柔石、胡也频、冯铿和殷夫5位“左联”成员被国民党反动当局逮捕杀害后,接任文委书记兼“文总”书记;3月,中共中央《红旗周报》遭严重破坏,被调去从事恢复工作,负责技术。21年3月奉组织命以女婿身份往湖北省政府委员兼建设厅长李书城属下任事,利用李的社会关系,化名隐蔽下来,以国家保卫局成员身份,做情报工作。

  “卢沟桥事变”爆发后,开始发表诗文,重新为战斗生活歌唱,与孔罗孙等创办《战斗》旬刊,又任《战斗画报》周刊前7期文字,宣传抗日;12月,组织武汉文化界抗敌工作团,任出版组组长;年底,转到长江局及八路军驻武汉办事处工作。27年1月开始,参与筹组中华全国文艺界抗敌协会,任筹备委员,负责起草《中华全国文艺界抗敌协会简章》,“文协”正式成立后,被推为理事;4月1日,国民党军事委员会政治部第三厅在武汉成立,郭沫若任厅长,冯乃超任第七处第三科科长;主管对敌(日)宣传和协助日人鹿地亘的反战同盟工作。10月21日,随三厅撤往桂林。28年1月在《救亡日报》撰社论批判汪精卫叛国投敌行径;5月5日,赴重庆负责三厅郊外办公室日常工作;三厅被撤后任文化工作委员会党内书记、敌情研究组组长,继续进行合法斗争。“皖南事变”发生后,与徐冰组织人员疏散,并直接领导孩子剧团;3月,被选为“文协”第三届在渝理事。

  31年前后,任中共南方局宣传部“文委”委员,多次组织文艺界学习毛泽东《在延安 上的讲话》,批判错误的文艺观点;5月,被选为“文协”组织组副主任。抗战胜利后不久,参与中共参加政治协0议代表团的工作并任顾问。35年1月,任中共南方局-委员会文化组副组长,参加中共代表团与国民党进行和平谈判;5月,离渝赴中共代表团上海办事处工作,任上海“工委”委员、“文委”书记;6月间,与郭沫若赴南京参加促进国共和平谈判的工作;10月底,离沪赴香港,任香港华南分局“工委”委员,与邵荃麟等负责审查在港文化界部分党员的政历,解决组织关系。36年初,任香港华南分局“工委”领导的“文委”委员,后接任书记,主管香港的文化工作。次年5月被选为全国“文协”港澳分会理事。

  38年3月,率200多名文化界人士离香港赴北平后,即在中共中央组织部组织处工作,被选为全国文学艺术工作者代表大会筹备委员会委员;4月,任华北人民政府高等教育委员会委员;7月,以南方代表第一团副团长身份,出席全国文学艺术工作者代表大会,任党组代表成员、代表资格审查委员会主任,会上被选为中华全国文学艺术工作者联合会理事兼联络部副部长;9月,以华南军区代表团代表资格出席中国人民政治协0议第一届全体会议;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任中央人民政府政务院文化教育委员会副秘书长兼人事处处长,又任中共中央宣传部干部处处长、中央-委员会委员、中央直属机关党委、文教党委书记。

  1950年11月至12月间,赴华沙参加第二届世界和平大会,任我国代表团副秘书长。1951年2月起,历任中山大学副校长、中山大学院系调整筹备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共中山大学党组书记、中共广东省委高等学校委员会中山大学分会书记、中共中山大学委员会-、中共广东省委高等学校委员会-、政协全国委员会委员及广东省委员会副主席,其间,曾任访日科学代表团秘书长,被选为第一届全国“人大”代表,中共“八大”代表等。“文革”受到冲击和批斗,数年后始获“解放”。

  1972年6月,任中山大学革命委员会副主任。1975年4月底,赴京养病;10月初,任北京图书馆顾问,多次接待鲁迅著作注释组和现代文学研究者的访问,并修订、撰写回忆录。

  1983年9月9日在北京病逝。著作汇集为《冯乃超选集》和《冯乃超全集》。

  大沥镇 大沥镇位于佛山市南海区东部,东接广州,南接佛山市禅城区,西接狮山镇,地理位置得天独厚。广茂铁路、321、325国首、广佛、广三高速公路、广州西环高速公路、穗盐路及南海区桂和、桂丹路贯穿境内,前往香港、澳门的车程约3小时,形成四通八达、交通便捷的交通网络。,大沥镇政府面积为98.9平方公里,常住户籍人口56.64万人,共有39个社区居委会,大沥镇政府驻新城大道…… 详细++

  同年(公元1901年)出生的名人:邓肇坚 (1901~1986) 广东省佛山市南海 陆伟昌 (1901~1928) 广东省佛山市三水区 邓熙农 (1901~1930) 广东省佛山市三水区 陈异峰 (1901~1928) 广东省韶关市浈江区 陈景川 (1901~1947) 广东省汕头市澄海 + 更多公元1901年出生的名人》

  同年(公元1983年)去世的名人:谢易初 (1896~1983) 湖南省湘潭市湘潭县 杨韶良 (1918~1983) 广东省韶关市乐昌 张兹闿 (1900~1983) 广东省韶关市乐昌 蔡士烈 (1893~1983) 广东省汕头市澄海 邝明 (1914~1983) 广东省珠海市斗门区 徐道金 (1914~1983) 广东省韶关市南雄 + 更多公元1983年去世的名人》

  冯姓名人堂冯克武 (1917~1948) 辽宁省沈阳辽中区人 冯启元 安徽省滁州全椒人 冯改朵 山西省运城市稷山县人 冯志成 天津市宁河区人 冯梦龙 (1574~1646) 吴下三冯 江苏省苏州相城区人 冯精志 河南省人 冯道之 冯佩蓉 甘肃省临夏临夏市人

  南海更多人物

  吴满 (1857~1950) 冯真 刘允怡 中国科学院院士 陈公侠 (1896~1948) 区大典 周华 黄花岗七十二烈士 冯夏威 (1876~1905) 陈廉伯 (1884~1945)

本文地址:http://baijiaxing.yiriyitiao.cn/7151.html
版权声明:本文为原创文章,版权归 百家姓大全 所有,欢迎分享本文,转载请保留出处!

 发表评论


表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