冯新德(1915.10.12-2005.10.24)
江苏吴江人,著名高分子化学家,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
1915年10月12日生于江苏吴江。12岁离家到苏州念中学,1933年高中毕业后考入东吴大学。1934年转入清华大学化学系,1937年毕业,获理学士学位。同年抗战爆发后,辗转至云南昆明。1938年至1939年,任教于云南大学。1940年至1941年任教于重庆中央工业专科学校化工科。1941年12月入遵义浙江大学化工系作研究生,半年后改任讲师。1945年考取公费留美。1946年赴美留学,入印第安那州诺特丹大学研究院化学系,在著名高分子化学家普赖斯指导下从事研究,1948年8月毕业,获哲学博士学位。在校期间因成绩优秀,连续三年获得美国通用橡胶公司奖学金。1949年9月归国,受聘为清华大学化学系教授,讲授有机化学等课程,并在国内首次开设高分子化学专业课程——聚合反应,同时兼任辅仁大学化学系教授。1952年院系调整,改任北京大学化学系教授。1955年被任命为中国科学院高分子委员会委员,1956年被聘为中国科学院化学研究所研究员。1977年兼任中国科学院感光研究所研究员。1978年当选为中国化学会第二十届至第二十二届理事会理事兼高分子委员会副主任委员。1980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化学学部委员。1983年受聘为中国石油化工总公司技术顾问。1984年任日本京都大学医用高分子与生物材料研究所客座教授,赴日本讲学。1988年,受聘为美国西雅图华盛顿大学生物工程中心客座教授。曾任《高分子通讯》中英文版副主编,1987年起开始主编《高分子学报》和《中国高分子科学》(英文版)主编。曾负责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高分子化学方面重大项目:“七五”期间“烯类双烯类聚合反应研究——机理、动力学及产物结构调节”;“八五”期间“烯类聚合反应与产物精细化的研究”、“生物材料研究”。负责完成中国科学院基金项目“自由基聚合与接枝嵌段共聚合”和“自由基聚合与序列共聚合”。1987年获国家自然科学奖三等奖和国家教委科技进步奖二等奖。1990年获国家教委科技进步奖二等奖。2005年10月24日在北京逝世,享年91岁。
冯新德在自由基聚合、共聚合、医用高分子材料、生物降解药物缓释放高分子、电荷转移光聚合、并环聚合等方面取得了突出的成就。
在烯类自由基聚合研究方面,首次提出有机-物与芳叔胺体系和硫酸盐与脂肪胺体系的引发机理,并通过实验证实了过氧化物与胺体系的两组分产生的自由基都能引发单体聚合。烯类光诱导敏化聚合方面,发现胺及其他给电子体可进行光诱导敏化聚合,并由叔胺扩展至伯胺、仲胺。在光敏引发机理方面,证实可以通过CTC激发或定域激发两个途径来引发。在烯类接枝聚合反应和反应机理方面,应用模型化合物与铈离子的反应,弄清了聚醚胺脂的接枝地点和反应机理。此外,通过非共轭双烯类的自由基或负离子的聚合,发现两者都能合成环化聚合物。在四氢-的正离子开环聚合、共聚合及反应机理方面,发现在适当条件下能够进行活性聚合。
在生物医用高分子方面,与天津合成材料研究所合作,在国内首先研制成了5种医用聚醚氨脂抗凝血材料。
在生物降解药物释放高分子方面,通过分子设计来合成不同结构的嵌段共聚物,借以控制药物的释放速度。
冯新德在教学和研究中主张结合高分子科学的基础科学和应用科学的特点,把高分子合成与高分子的结构与性能、高分子物理结合起来,同时重视边缘学科的研究课题。
冯新德是中国高等学校第一个高分子化学专业创始人。1949年在清华大学首次讲授高分子化学专业课程——聚合反应。1952年到北京大学后,开设高分子化学课,并筹划高分子化学实验。1953年开始招收高分子化学研究生,1955年培养了首批高分子化学专业毕业生。1958年在他的积极倡导下,北京大学成立全国第一个高分子化学教研室。
冯新德从事教育50余年,重视基础理论的教学,注意博采国内外先进方法和经验培养研究生,同时积极到兄弟院校讲学,培养了大批高分子化学人才,1989年被授予育才奖。
冯新德共发表论文200余篇。主要著作:《高分子合成化学》(上)、《高分子辞典》(主编)、《高分子化学与物理专论》(合著)等。主要论文:《丙烯酸酯在胺存在下的吸氧、氧化及聚合》、《芳叔胺引发丙烯酸甲脂光聚合动力学和机理研究》、《铈盐引发聚醚氨脂与丙烯酰胺接枝共聚合的研究》、《聚醚与乙烯类单体接枝聚合的研究》、《有机-物与胺体系引发聚合反应机理研究》、《以甲基丙烯酸-4-(N,N-二甲氨基)苄脂引发的MMA聚合动力学》、《低温升的丙烯酸类骨水泥》、《过硫酸盐和脂肪胺引发体系的研究》、《用光谱研究芳胺引发聚合机理》,Studies on Oxidation and Polymerization of Acrylic Esters in the Presence of Amines, Studies on the Hydrolysis of Biocompatible Acrylic Polymers Having Aspirin Moieties, Selective Grafting of Hydrogels onto multiphase block copolymers, Reactive Site and Mechanism of Graft Copolymerization onto Poly (ether-urethane) with Ceric Ion as Initiator, Studies of the Initiation Mechanism of the Vinyl Polymerization with the System Persulfate等。
相关院校:
清华大学
同年(公元1915年)出生的名人:郭令智 (1915~2015) 中国科学院院士 湖北省孝感市安陆 郭文魁 (1915~1999) 中国科学院院士 河南省安阳市殷都区 陈冠荣 (1915~2010) 中国科学院院士 上海市 曹本熹 (1915~1983) 中国科学院院士 上海市 姜圣阶 (1915~1992) 中国科学院院士 黑龙江大庆林甸县 + 更多公元1915年出生的名人》
同年(公元2005年)去世的名人:段学复 (1914~2005) 中国科学院院士,数学家,数学教育家 陕西省渭南华州区 高玉臣 (1937~2005) 中国科学院院士 吉林省长春市 党鸿辛 (1929~2005) 中国科学院院士 广西自治区玉林北流市 陈希孺 (1934~2005) 中国科学院院士 湖南省长沙市望城区 陈庆宣 (1916~2005) 中国科学院院士 湖北省武汉黄陂区 黄葆同 (1921~2005) 中国科学院院士 上海市 + 更多公元2005年去世的名人》
冯姓名人堂冯文江 (1905~1974) 陕西省榆林子洲县人 冯树立 (1911~1935) 陕西省渭南韩城人 冯洪钱 浙江省金华义乌市人 冯嗣鸿 (1875~1926) 湖北省十堰市竹山人 冯依淼 福建省福州市台江区人 冯道先 (1904~1936) 广西自治区北海合浦县人 冯克安 香港人 冯健 河南省南阳市新野县人 中国科学院院士人物介绍茅以升 (1896~1989) 中国科学院院士,土木工程学家、桥梁专家、工程教育家 竺可桢 (1890~1974) 中国近代气象学家、地理学家 苏步青 (1902~2003) 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著名的数学家、教育家,中国微分几何学派创始人 陈景润 (1933~1996) 哥德巴赫猜想第一人 梁思成 (1901~1972) 梁启超长子,中国著名建筑学家 李四光 (1889~1971) 中国科学院院士,著名地质学家 童第周 (1902~1979) 著名实验胚胎学家 梁思礼 (1924~2016) 梁启超第五子,中国科学院院士 清华大学人物介绍茅以升 (1896~1989) 中国科学院院士,土木工程学家、桥梁专家、工程教育家 钱钟书 (1910~1998) 中国现代作家、文学研究家 吴晗 (1909~1969) 历史学家 胡锦涛 梁思成 (1901~1972) 梁启超长子,中国著名建筑学家 陈希 华罗庚 (1910~1985) 著名数学家,中科院数学物理学部委员 吴阶平 (1917~2011) 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工程院院士
吴江更多人物
沈珣 (1565~1634) 沈氏五凤 程人乾 (1933~2007) 吕纯如 (1580~?) 明代兵部尚书 叶纨纨 (1610~1632) 顾大典 (?~1596) 王叔承 (1537~1601) 孙本文 (1892~1979) 凌顺卿 (1923~1953) 革命烈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