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普

 百家姓大全   2022-11-28 19:33     0 条评论
摘要:

陈普,字尚德,号惧斋,世称石堂先生。南宋淳佑四年(1244年)生于宁德二十都石堂(今属蕉城区虎贝)。南宋著名教育家、理学家,其铸刻漏壶为世界最早钟表之雏形。陈普(1244~131

  陈普,字尚德,号惧斋,世称石堂先生。南宋淳佑四年(1244年)生于宁德二十都石堂(今属蕉城区虎贝)。南宋著名教育家、理学家,其铸刻漏壶为世界最早钟表之雏形。

  陈普(1244~1315年)字尚德,号惧斋,世称石堂先生。生于宁德二十都石堂(今属虎贝乡文峰村)。家贫,励志发奋,苦读不辍。饱览四书五经,初通儒家经典。

  陈普成年后,潜心探研朱熹理学。宋咸淳末,闻会稽韩冀甫倡道浙东,其学以朱熹理学为宗,遂往游其门。经数年刻苦磨砺,终精通经史,学识超群,名闻闽浙。

  宋祥兴年间(1278~1279年),陈普返回故里。时值宋朝将亡,兵戈四起,生灵涂炭。陈普遂隐居于石堂山,以著述自娱。在此期间,他对乡梓公益事业十分关注。如时邑内驿路旁缺井,他出资在一都北门外凿数口八卦井,以资行人渴饮;当时宁德城内火灾连年,邑民深受其害,他又独资在县治西门外凿建西湖,“直十二丈,横二十四丈,方圆七十二丈”,“上建桥,旁置亭”,可防火患,亦可供眺玩,士民无不沾其惠。

  元至元十六年(1279年)宋亡,陈普以宋遗民自居,誓不仕元。元朝廷曾多次聘他为福建教授,陈普均坚辞不就,锐意振兴家乡教育,在石堂山仁丰寺里设馆倡学,招徒课艺。四方学子闻其学识宗风,负笈从游者每年达数百。他治学师承冀甫传统,力倡朱熹正学,曾告诫门生:“性命、道德、五常、诚敬等字,在四书五经中如斗极列宿之在天,五岳四渎之在地,舍此无求,更学何事?”为推广朱熹学说,普受丞相刘敏中之托,重辑朱熹门人黄干、杨复二人的《丧祭礼》及朱熹的有关著述,分十卷刊行于世。在教学上,陈普力倡理论联系实际,治经“不贵文词”,而“必真知实践,求无愧于古圣贤”。在其薰陶下,不少门人既精于理学奥义,又能深入社会实际,求取真知灼见。出其门者,如韩信同、杨琬、余载等,皆为当时理学名士。

  陈普曾应友人邀请,先后受聘主讲于建州(今建瓯县)云庄书院、建阳鳌峰书院和德兴(今江西镜内)初庵书院。所至之处,学者纷至沓来,不绝于途,名重当时。

  元贞三年(1297年)以后,陈普寓居莆田18载。他以精湛的学识陶冶后秀,培养了一批优秀的理学人才。后人称“莆中多贤,讲学造就,石堂殆为鼻祖”,实非过誉。

  陈普生前披览群书,博闻广见,多才多艺。除六经外,他还熟谙律吕、天文、地理、算数之学,精于阴阳玑衡之说。曾铸刻漏壶,玲珑精巧,应时升降,无纤毫爽,为时人所激赏。当时福建布政司前樵楼之漏壶,即为陈普手建。

  延祐二年(1315年),陈普病逝于莆田,归葬于石堂山。邑人缅怀其兴学育才之功绩,祀之于乡贤祠。

  陈普一生撰著甚丰,有《四书句解铃键》、《学庸指要》、《孟子纂图》、《周易解》、《尚书补微》、《四书五经讲义》、《浑天仪论》、《咏史诗断》、《字义》等凡数百卷。大多散佚。今存《石堂先生遗集》二十二卷、《石堂先生遗稿》一卷、《武夷棹歌》一卷(朱熹撰、陈普注)。

  同年(公元1244年)出生的名人:萧登仕 (1244~1314) 福建省三明市明溪 塔出 (1244~1280) 内蒙古自治区 戴表元 (1244~1310) 浙江省宁波奉化 邱葵 (1244~1333) 福建省厦门市同安 刘应龟 (1244~1307) 浙江省金华义乌市 + 更多公元1244年出生的名人》

  同年(公元1315年)去世的名人:卢挚 (1243~1315) 河北省保定市涿州 凌震 (1235~1315) 广东省广州市天河区

  陈普作品目录 《自杭来有四圣观佛所言》《咏史上·桓荣》《咏史上·管宁》《咏史上·贡禹》《咏史上·伏生》《咏史上·伏生》《自哂》《自哂》《自哂》《自哂》《咏史上·光武》《自哂》《咏史上·光武》《朱文公》《中庸·道不远人五首》《中庸·道不远人五首》《中庸·道不远人五首》《中庸·道不远人五首》《中庸·道不远人五首》《中秋近愿晴》

  陈姓名人堂陈恕 河南省三门峡市灵宝人 陈芸田 (1908~1989) 湖南省娄底市双峰县人 陈映真 (1937~2016) 知名爱国台胞 台湾省苗栗人 陈公哲 (1890~1961) 精武四杰 广东省中山市人 陈贶 陈孔哲 (1931~1952) 福建省福州市福清人 陈承齐 河北省石家庄市新华区人 陈汝奎 (1901~1978) 福建省龙岩市新罗区人

  蕉城更多人物

  谢赞聚 (1896~1975) 颜阿兰 (1910~1933) 陈成父 林坚 (1905~1981) 林秋光 (1911~1938) 林聪 (1415~1482) 黄垂明 (1912~1992) 吕学政 (1921~1949)

本文地址:http://baijiaxing.yiriyitiao.cn/8365.html
版权声明:本文为原创文章,版权归 百家姓大全 所有,欢迎分享本文,转载请保留出处!

 发表评论


表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