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孟春(1474-1536),明代文学家,汉族。官至明工部、吏部侍郎。何孟春字子元,号燕泉。郴州(今属湖南)人。生于宪宗成化十年(1474)。孝宗弘治六年(1493)进士。李东阳赏识他的才干,准备推荐他进史馆,因丧父而作罢。后授兵部主事,旋以员外郎、郎0理陕西马政。武宗正德初,为河南参政,擢太仆少卿,进为卿。累迁右副都御史。巡抚云南,曾镇压过少数民族的-。正德十六年,镇压云南阿寺、阿勿等18寨起义。世宗嘉靖初,入朝为吏部左侍郎,旋进左侍郎,代署部事。世宗诏议尊亲生父为叔考兴献大王,孟春疏陈通例,以为不可。为首倡议百官遮道金水桥南,伏阙号泣,阻驾切谏。世宗大怒,夺其俸一月。旋出为南京工部左侍郎。嘉靖六年,削籍归家。每作诗文,颇多感慨时事。十五(1536)年病卒。
孟春工诗文,少游于李东阳门下,为“茶陵诗派”柱石,所著有《燕泉集》、《馀冬叙录》、《馀冬诗话》、《何文简疏议》及《孔子家语注》等,并行于世。
早年经历
何孟春,字子元,湖南郴州人。祖父何俊,曾经做过云南按察司佥事。父亲何说,官至刑部郎中。 何孟春少年时代在李东阳门下求学,学问很广博。考中弘治六年(1493年)进士后,初任兵部主事。 谏官庞泮等被逮进监狱时,他曾经上 书搭救他们。明孝宗诏令修建万岁山毓秀亭、乾清宫西室,役使九千名士卒,计算下来将用掉一百多万两银子,何孟春又抗言上 书极力劝阻。 清宁宫遇灾后,他借机上 书陈述了八件事,奏疏长达一万多字。后来他升为员外郎、郎中,奉命到陕西管理马政,结果各种规章制度都得到了实施。回朝以后,又提出五条兴利除弊的意见,并且弹劾巡抚的失职行为。
正德初年,他上 书要求改正孔庙祭祀的典礼,未能实际执行。后外调为河南参政,廉洁奉公,很有声威。 以后提为太仆少卿,又升为太仆卿。明武宗到宣府游玩时,他曾飞章劝谏。 不久以右副都御史的名义巡抚云南,平定了十八寨造反的蛮人阿勿、阿寺等,奏准设立了永昌府,增设了五所长官司,五处防御所,登录战功,被荫封一子做官,但他推辞了,没有接受。
嘉靖重臣
明世宗即位后,他升为南京兵部右侍郎,半路上被召回来做了吏部右侍郎。时值苏、松各府旱涝相继,而江、淮以北河水泛滥,淹没土地、房屋、人口、牲畜,多得无法计算。 何孟春仿效汉朝的魏相上 书列举了八条意见,明世宗高兴地采纳了。不久他升为左侍郎。尚书乔宇被免职后,他代理吏部的事务。
直言进谏
大礼”(即谁为明世宗嘉靖帝宗法意义上的皇考问题)的讨论开始后,何孟春在云南听说,就递上一篇奏疏说:“我阅读邸报,看到进士屈儒的奏议请尊崇圣父为‘皇叔考兴献大王’,圣母为‘皇叔母兴献大王妃’。奏议经陛下批示下发礼部。方知尊号还没有经圣旨钦定下来。 我思考前代的帝王从旁支入宫继承王位,他们推尊亲生父母的得失和事迹都记载在史书上。汉宣帝不敢给史皇孙追加皇帝称号,光武帝不敢给南顿君追加皇帝称号,晋元帝不敢给恭王追加皇帝称号,他们都抑制私人情感而遵守礼制 。这就是宋朝司马光所说当时天下人赞美,后世被颂扬为圣人的事迹。汉哀帝、汉安帝、汉桓帝、汉灵帝就给自己的父亲、祖父追加了皇帝的尊号,破坏了礼义制度。这是司马光所说当时被人讥笑,后世也受到批评的事情。 过继给人就是人家的儿子,就不敢再考虑自己的父母。圣人制礼,没有两个尊长,这是因为恭敬的心思如果分出一些到那边,就不能在这边专一的缘故。
现经大臣们详细讨论,事情还没有定下来,莫不是皇叔考的称号有什么不恰当吗?不过我虽愚蠢对此也不能无疑。《礼》说,在世时称为父母,下世后称为考妣,有世父母、叔父母的名称,却没有世叔考、世叔妣的说法。
现在想把兴献王称为皇叔考,有什么古典可作为根据?宋英宗时有人请给濮王加皇伯考的名号,宋敏求严厉指斥为荒谬。这样说来皇叔考的称号,难道能够加在兴献王身上吗?就是称皇叔父,按理讲也不大恰当 。经书上称呼伯父、叔父都是他们在世时别人唤他们用的。等到他们死后,从来没有人把亲属关系加在他们的爵位之上的。这样说来皇叔父的称号,难道可以再用到先朝已经加过谥号的亲王身上吗?我看到陛下以前发布的诏书,陛下称先皇帝为皇兄,假使真的把献王称为皇叔,像宋朝王皀、司马光所说的那样,也就已经够满意了。 可是有少数议论的人认为不对,什么原因呢?天下是明太祖打下来的。自明太祖传到明孝宗,明孝宗传给明武宗,明武宗又特地选择了陛下您,传给您0的大业。 献王虽然是陛下的天然至亲,然而陛下所以能够走入皇宫,拥有天下,子子孙孙千秋万代地做皇帝,这都是明武宗的恩德,明孝宗传下来的家业啊。所以我希望您以汉宣帝、光武帝、晋元帝三帝作为榜样,如果提出什么古来没有过的名称或不恰当的尊号,那就不是我对于陛下所寄予的希望了。”
等到何孟春来吏部做官的时候,明世宗已经尊称自己的父母为兴献帝、兴国太后,继而又改称为本生皇考恭穆献皇帝、本生圣母章圣皇太后。 何孟春三次上 书请按当初的诏书尊崇,明世宗都不加考虑。此后明世宗更加听信张璁、桂萼的话,又想去掉本生两个字。张璁当时盛气凌人,上 书列举礼官欺君之罪十三条,并且斥责大臣们是朋党。何孟春和九卿秦金等撰写了一篇奏疏,大略是说:“伊尹说过:‘有人说话违背了自己的心思时,一定要向道义方面去寻求。有人说话迎合了自己的想法时,一定要向失道之处去核查。 ’近来在关于‘大礼’的争议中,大臣们所表现出来的-和正直是不一样的。像大臣们为纠正错误而提出的不大好听的数千万言,这就是伊尹所谓的违背了自己心思的话,陛下是否曾经向道义方面推求过 ?那么一两个小人,敢假托随顺主上孝心的名义,0一些不三不四、不学无术、厚颜无耻的人,迷惑陛下的理智,这就是伊尹所谓的迎合了自己想法的话,陛下是否向失道之处去核查过?为什么那些人的话那么容易得逞,而这些人的话这么难采纳呢?”于是提出了十三条质问来反驳张璁。奏疏递交后被明世宗压在了宫中。
当时詹事、翰林、给事中、御史及六部各司、大理、行人等许多大臣都写了谏章,都被压在宫中,未予批答,一时间群情激愤,不可遏制。正好早朝刚结束,何孟春就号召满朝大臣们说“:宪宗皇帝在位时,百官曾在文华门哭谏,争论慈懿皇太后的葬礼,宪宗最后听从了他们的意见。这是我们明朝的往事啊。 ”修撰杨慎说:“国家养士一百五十年,能不能仗节死义,就看我们今天的表现了。”编修王元正、给事中张罛等就把满朝大臣在金水桥南边拦住,说今天有哪个人不努力争取,大家就一起揍他。何孟春、金献民、徐文华又过来号召大家 。于是九卿、翰林、给事中、御史、各司郎官,共计二百二十九人都在左顺门跪地-。世宗让司礼中官传命他们回去,大家都说:“一定要得到皇上的允准我们才敢回去。”他们从早上跪到中午,世宗两次传下指示,仍然跪在地下不肯起来。
明世宗这下大为恼火,就派遣锦衣过去先抓了几个带头的。于是丰熙、张罛、余翱、余宽、黄待显、陶滋、相世芳、毋德纯八个人一起被关进了皇家监狱。杨慎、王元正于是敲打着宫门大声哭喊,大家也都哭了,哭声响震皇宫的深宅大院。世宗更加恼怒了,就传令逮捕了若干名五品以下的官员,而让何孟春等人等候治罪。 第二天,编修王相等十八个人都被杖打而死,丰熙等人和杨慎、元正都被贬官或充军。明世宗这才把孟春等人以前的奏疏发下来,批评他说:“我即皇帝位,供奉宗庙祭祀,尊崇亲生父母的大礼,是我自己决定的。何孟春等诋毁君主,败坏政事,颠倒是非,罪实在不小。而且张璁等递上来的十三条意见还留在我手中没发下来,他怎么先知道的?希望他老老实实回答我。” 于是何孟春等上 书认罪,说:“张璁等递上去的十三条,在没递上去的时候就先拿草稿给人看过,并且还有副本存放在通政司,所以我们知道它。我们跟在满朝大臣的后边,能够在旁边参加讨论‘大礼’,私下里认力张璁等蒙骗陛下,所以说些话出来和他们辩论,冒犯了陛下您,罪应万死。只是我们希望陛下明察秋毫,辨别一下谁正直,谁-,这样我们即使死了也会感到幸运。 ”明世宗恼怒不休,批评说何何孟春号召大家发泄不满,不是大臣侍奉君上的方式,本该从重法办,姑且从轻扣发一个月的俸禄。不久被调出去做南京工部左侍郎。按照过去的惯例,南京各部只设一个侍郎,当时工部已经有右侍郎张琮了,又让何孟春做左侍郎,实际上是冗员了。
人物逝世
何孟春屡次上 书称病告老,到嘉靖六年(1527年)春天,才得到批准。等到《明伦大典》编成以后,辞去了他的官职。嘉靖十五年(1536年)于家中逝世,年六十二岁,谥文简。隆庆初年,朝廷追赠他为礼部尚书。何孟春的住处有一个泉,因为燕去水干、燕来水满而得名燕泉,他就被人称为燕泉先生。
何孟春相关何孟春墓 湖南省郴州市桂阳县
经历历史事件:
大礼议事件 (公元1521年--公元1524年)
同年(公元1474年)出生的名人:王廷相 (1474~1544) 明朝哲学家、政治家、文学家 河南省开封市兰考县 达延汗孛儿只斤·巴图孟克 (1474~1517) ,蒙古族 内蒙古自治区 黄衷 广东省佛山市南海 何瑭 (1474~1543) 河南省焦作市武陟 陈洪谟 (1474~1555) 湖南省常德市鼎城区 + 更多公元1474年出生的名人》
同年(公元1536年)去世的名人:朱贡錝 (1457~1536) 北京市西城区 林长娘 (1456~1536) 福建省泉州市德化县 韩应龙 (1498~1536) 明朝状元 浙江省宁波余姚 高尚贤 (1484~1536) 河南省郑州市新郑市 张羽张 (1467~1536) 江苏省泰州泰兴 谭敬承 (?~1536) 湖南省长沙市 + 更多公元1536年去世的名人》
何姓名人堂何良俊 上海市奉贤人 何去非 福建省南平市浦城县人 何辉 (1911~1996) 中国人民解放军开国少将 湖南省岳阳市平江人 何舒 (1884~1954) 湖南省邵阳市新邵县人 何慧明 广东省佛山市三水区人 何国威 湖北省荆州沙市人 何滨 辽宁省营口人 何兆轮 辽宁省锦州凌海市人
北湖区更多人物
陈谊诚 (1873~1960) 何明 (1905~1931) 革命烈士 黄耀华 (1889~1920) 袁子让 明代音韵学家 李星学 (1917~2010) 中国科学院院士 邓华 (1910~1980) 中国人民解放军开国上将 邓允庭 (1880~1931) 王兰 (1890~19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