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炳林

 百家姓大全   2023-04-09 18:45     0 条评论
摘要:

何炳林,1918年8月24日生于广东番禺。中国著名高分子化学家和化学教育家,中国科学院资深院士、南开大学教授,中国离子交换树脂工业的开创者,被誉为“离子交换树脂之父”。他早年就读于广州培正中学,1942年毕业

  何炳林,1918年8月24日生于广东番禺。中国著名高分子化学家和化学教育家,中国科学院资深院士、南开大学教授,中国离子交换树脂工业的开创者,被誉为 “离子交换树脂之父”。他早年就读于广州培正中学,1942年毕业于西南联合大学,1947年,赴美留学,1952年获美国印第安那大学博士学位。1956年2月归国任教于南开大学,期间曾任青岛大学校长。何炳林长期从事教育工作,为国家培养了大批高分子化学科技人才,并在功能高分子的研究方面做出了贡献。其中最重要的是开创并发展了中国的离子交换树脂工业,发明了大孔离子交换树脂,并对其结构与性能进行了系统研究。

  美国留学:1947年,何炳林怀着“科学救国”而又对国家前途担忧的复杂心情,去美国留学。临行前他的朋友问他何时回来,他说:“等共产党掌了权我就回来”。到美国后他进入印第安纳州立大学研究生院,一面工作一面刻苦学习。经过4年的努力,于1952年获得博士学位。在美国期间,他一直关注着国内局势的变化。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消息传到美国,他异常兴奋。在国内的杨石先教授也写信给他,介绍国家开始经济建设的情况,国家需要大批科学家,希望他学习结束后早日回国。这正是他多年的心愿。

  回国的历程:1950年抗美援朝战争爆发,回国的愿望成了泡影,他只好到美国纳尔哥化学公司工作。先研究农药及用于水处理的药物,后又改为研究离子交换树脂。他的才干和优异的工作成绩受到公司的重视,被聘为高级研究员。优越的生活条件和美国政府的禁令都没能阻止何炳林对祖国的思念。他一面工作,一面四处奔走呼吁,继续向美国政府递交回国申请书。因此美国移民局多次对他们夫妇进行审讯,并明确表示不准他们回国。1953年秋,他得知中美将在日内瓦进行停战谈判,便与十几位同学和朋友联名给周总理写信,要求回国。1954年周总理率政府代表团参加日内瓦会议时,他们向国际上知名人士呼吁,配合了周总理在日内瓦与美国代表团的谈判, 美国阻挠他们回国。1955年春,美国政府终于同意何炳林等人回国。当时美国对中国采取了全面-、禁运政策。因此,何炳林把平时搜集的大量科技资料化整为零,分期分批地寄给国内的亲友。他还买了一些回国后工作急需的仪器和化学试剂,装在一只破旧箱子里,顺利地通过检查,于1956年2月回到了阔别将近十年之久的祖国,回到了他的故乡广州。

  回国之后:何炳林不久就直奔天津,来到他的母校南开大学,受到杨石先校长和其他老师、同学的热烈欢迎。他在南开大学有机化学教研室任教两年,便在农药及离子交换树脂的研究方面做出了突出成绩。1958年他建立了高分子教研室,并兼任教研室主任。1959 年他被评为天津市劳动模范。9月,周总理到南开大学时视察了他的实验室,与他长谈了半个多小时。党和国家领导人的关怀与鼓励使他万分激动。在以后的几年里,他不断地取得新的成绩,受到各方面的重视。1964年他被选为第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文革”期间,他的教学、科研工作不得不停顿下来,而他敢于直言、敢于坚持真理的刚直品格受到广大师生的尊敬。1978年又当选为第五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

  加入中国共产党:“文革”结束后,何炳林非但没有对中国共产党失去信心,相反,他通过深入的观察,得出了新的认识。他从周总理等老一辈共产党员的光辉形象中看到了党敢于承认并纠正错误的大无畏精神,认为是党更加成熟的标志。所以他决定申请加入中国共产党,1979年4月他被批准成为一名共产党员。

  获得荣誉:80年代以后,何炳林在事业上得到很大的发展。1980年被评为全国劳动模范,1981年被评为天津市特等劳动模范。他的锐意进取的开拓精神使他永不满足于已有的成绩。1980年他担任了化学系主任,在全校第一个试行了党、政分工。1981年他兼任筹建中的分子生物学研究所副所长。1984年将原化学系高分子教研室分成两个教研室和两个研究所,何炳林任高分子研究所所长。1986 年又将他1958年创建的南开大学化工厂并到高分子化学研究所,实行所办厂,促进了化工厂的生产和高分子化学研究所的教学、科研的发展,并于1989年获得了国家教育委员会“建立教学与科研生产三结合的教学新体系”优秀教学成果奖。1985年,国家教委指定南开大学与天津大学支援新建的青岛大学,何炳林兼任第一任青岛大学校长。

  除行政职务之外,他还担任了许多学术职务。1980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化学部委员、常委,化学部副主任,并先后担任了中国化学会常务理事、高分子化学委员会副主任、《中国科学》编委、《高等学校化学学报》副主编、《高分子科学》副主编、《Reactive Polymers》及《Bio-materials,Artificial Cells,Artificial Orgons》编委、中国生物材料和人工器官协会副理事长等,另外还担任了中国石油化工总公司顾问。

  何炳林为促进国际学术交流进行了不懈的努力。1978年他参加了在加拿大召开的由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发起的“化学化工在工业中的作用”会议,他代表中国代表团发了言。通过与各方面的接触,促成了加拿大麦吉尔大学、多伦多大学与南开大学的友好合作关系。1981年他去日本参加了中日高分子科学讨论会,在会上介绍了“中国离子交换树脂的发展”。1982年去美国参加国际纯粹化学与应用化学会议,恰巧一名瑞士人的论文题目与何炳林的报告题目(关于模拟酶的文章)相同,但在会上只让何炳林做了报告,说明了会议的组织者对中国的重视和对何炳林的尊重。1983 年他负责筹备和组织了在天津召开的第五届血液灌流与人工器官国际学术讨论会,并宣读了6篇学术论文,受到国内外与会者的好评。此后又去苏联、美国、日本等国参加学术会议,宣读论文,受到各国学者的重视。

  培育人才:何炳林毕生致力于高分子学科的教育工作。自创建了南开大学化学系高分子教研室以来,他一直亲临教学第一线,先后讲授五门课程,编写并不断地补充、修改《高分子化学》讲义。他在教学中严肃认真。在他花甲之年的时候,由于地震的影响,他亲自指导的4名学生安排在两公里之外的化工厂做毕业论文,他几乎天天步行到厂去指导他们的实验,审核他们的实验数据。有一个研究生在毕业论文答辩时,有人对其中个别数据提出了怀疑,他安排了两名副教授对该研究生的8本实验记录进行核查,在弄清确无弄虚作假的情况后才决定授与他硕士学位。1982年以后,何炳林专心致力于研究生的培养。到1992年为止,他已为国家培养了94名研究生,其中有18名博士研究生和2名博士后。

  考虑到科学的发展和国家的需要,何炳林在研究生的培养方向上特别注意了相关学科的互相渗透和交叉。将研究生学习的课程与毕业论文的选题扩展到与高分子化学有关的生物医学工程和生物技术方面。所招收的研究生也由高分子学科扩展到化学系的其他学科,生物系的生化、微生物、生物物理,化工和医药等专业,为国家培养了一批能够承担一些边缘科学技术工作的人才。

  科学研究:1958年之前何炳林从美国回来时带回了国内还不能生产的5公斤-和10公斤-。利用这些原料开始了离子交换树脂的合成、性能测定和工业上的应用研究。由于工作勤奋,仅短短两年的时间里,当时世界上已有的离子交换树脂品种便全部合成成功。

  1958 年他创建了南开大学化工厂,所生产的-型强碱性阴离子交换树脂首先提供给国家工业部门,用于提取国家急需的核燃料——铀。为中国原子能事业的发展和第一颗 的研制成功做出了宝贵的贡献。后来生产的多种型号的离子交换树脂被广泛地应用到化工、轻工、冶金、医药、水处理等领域,成为国民经济中不可缺少的一类功能高分子材料。

  60年代:1958年何炳林发现,在一定的惰性溶剂存在时使--二乙烯共聚,可以制成大孔性树脂。1960年初又发现在线性聚-存在下进行共聚,也能制成大孔性树脂。这类树脂与凝胶树脂相比,在结构上、性能上有许多特点。这一发现和以后对大孔性离子交换树脂的合成、结构与性能的深入研究,推动了功能高分子的发展,在许多领域取得了显著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例如D390 弱碱性阴离子交换树脂用于精制链霉素,具有良好的选择性,所生产的链霉素的质量达到了国际先进水平,所含毒性较大的二链胺远低于国外的产品,且每年还可增加300多万元的经济效益。D001-cc阳离子交换树脂用于催化莰烯水合制异龙脑,大大改革了国内外所采用的合成樟脑的工艺。

  70年代:现在国内外大孔性离子交换树脂的种类远远超过了凝胶性树脂,应用领域也由以处理水中的无机离子为主要目标扩展到化工催化、药物提取纯化、天然产物的提取与精制,一些产品还应用到非水体系。大孔性离子交换树脂的发现还导致了另一类功能高分子材料——吸附脂的问世。1971年,何炳林在《石油化工》上发表了题为《吸附与吸附树脂》的文章,推动了中国对吸附树脂的研究和发展,为后来的许多研究人员引用。现在吸附树脂也成为一类许多工业和科研领域不可缺少的功能高分子材料。像离子交换树脂一样,在何炳林的领导下,南开大学成为国内外闻名的研究和生产多种高质量的吸附树脂的单位。1979年,在他领导下用一种特殊的方法合成的H系列吸附树脂在昆明全国“功能高分子学术讨论会”上宣读,引起了美国Rohm&Haas公司的著名离子交换树脂专家柯宁博士的极大兴趣。他表示愿与何炳林合作在美国生产此类吸附树脂,愿意代为H系列吸附树脂在美国申请专利。除H系列外,现在南开大学化工厂还生产碳化吸附树脂和多种规格的吸附树脂,这些新产品的开发都是在何炳林领导下取得的。

  同年(公元1918年)出生的名人:关士聪 (1918~2004) 中国科学院院士 广东省佛山市南海 顾知微 (1918~2011) 中国科学院院士 江苏省南京 嵇汝运 (1918~2010) 中国科学院院士 上海市松江 林兰英 (1918~2003) 中国科学院院士 福建省莆田市城厢区 童宪章 (1918~1996) 中国科学院院士 江苏省扬州 + 更多公元1918年出生的名人》

  同年(公元2007年)去世的名人:方肇伦 (1934~2007) 中国科学院院士 天津市津南区 卢肇钧 (1917~2007) 中国科学院院士 福建省福州市 彭桓武 (1915~2007) 著名理论物理学家 湖北省黄冈市麻城市 盛金章 (1921~2007) 中国科学院院士 江苏省泰州靖江 孙殿卿 (1910~2007) 中国科学院院士 黑龙江哈尔滨 涂光炽 (1920~2007) 著名矿床学家、地球化学家 湖北省武汉黄陂区 + 更多公元2007年去世的名人》

  何姓名人堂何明海 (1952~1997) 福建省厦门市人 何昌龄 何震 (1522~1604) 徽派篆刻创始人 安徽省黄山市休宁县人 何中生 黑龙江哈尔滨人 何笙 (1910~1950) 福建省三明市建宁人 何超雄 澳门人 何栋 (1490~1573) 陕西省西安长安人 何桢 (220~289) 安徽省六安霍山县人 中国科学院院士人物介绍茅以升 (1896~1989) 中国科学院院士,土木工程学家、桥梁专家、工程教育家 竺可桢 (1890~1974) 中国近代气象学家、地理学家 苏步青 (1902~2003) 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著名的数学家、教育家,中国微分几何学派创始人 陈景润 (1933~1996) 哥德巴赫猜想第一人 梁思成 (1901~1972) 梁启超长子,中国著名建筑学家 李四光 (1889~1971) 中国科学院院士,著名地质学家 童第周 (1902~1979) 著名实验胚胎学家 梁思礼 (1924~2016) 梁启超第五子,中国科学院院士

  番禺区更多人物

  曾金城 (1886~1952) 何柳堂 (1874~1933) 陈澧 (1810~1882) 南粤先贤 漆璘 何小静 (1921~1942) 陈庆堃 (1919~1983) 陈文达 (1900~1982) 陈受颐 (1899~1978)

本文地址:http://baijiaxing.yiriyitiao.cn/20277.html
版权声明:本文为原创文章,版权归 百家姓大全 所有,欢迎分享本文,转载请保留出处!

 发表评论


表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