施昕更(1911—1939),原名兴根,余杭县良渚人。幼时,家境清贫,13岁小学毕业即辍学。校长见其勤奋好学,成绩优异,说服其父,让他继续升学。1926年,毕业于杭州第一中学,又考入浙江省高级工艺学校艺徒班,以半工半读学完绘图专业。1929年毕业,适逢浙江省举办西湖博览会,经老师推荐,到博览会任讲解员。会后被聘为西湖博物馆(即现浙江省博物馆)自然科学部地质矿产组助理干事,给盛辛夫当助手。次年,任绘图员。有暇,即向馆内同事学习,潜心研究地质学,对考古有浓厚兴趣。董聿茂赞他工作努力,好学不倦。1933年,赴孝丰一带发掘古生物化石,采回三叶虫、贝类、鱼类等古生物化石数箱,更注意了古代文化地层的研究,常去图书馆查阅考古文献。读到《城子崖》一书,深受启发,立下考古实践的志愿,常在节假日回家乡良渚,搜集黑陶片进行研究。1935年,代表西湖博物馆出席在天津召开的全国地质矿产会议。1936年5月,参加发掘杭州古荡古文化遗址,出土的有孔石斧,曾在良渚见过,乃于7月回良渚,在枯涸池底捡得石器数件,又在地面发现许多陶器碎片,其中有陶鼎足。带回杭州,请董聿茂馆长鉴别。董认为这些陶器年代很古,说不定是个重大发现,支持他进一步发掘钻研。同年11月初,再赴良渚,在棋盘坟第一次发掘,出土大批陶器。同年12月和次年3月,又进行第二次及第三次发掘。把发掘范围由良渚扩及安溪、长命、大陆三个乡,包括棋盘坟、横圩里、茅庵前、朱村兜、荀山、许家兜、近山、横村塘、大雄寺、钟家村、金家弄、宋村、后河村等10余村,获得石器和陶器两大筐,500余件。4月,陪同南京中央研究院语言历史研究所董作宾、梁思永到遗址考察。对三次发掘的出土文物,进行了研究整理。在馆长董聿茂和同事钟国仪等的协助下,于1937年春,写就5万余字的《良渚》一书(又称《杭县第二区黑陶文化遗址的初步报告》),制图100余幅,详细介绍发掘经过、收获,提出颇有创见的看法,由西湖博物馆出版。文稿付排后,抗日战争爆发,印刷中止。昕更携带文稿,随西湖博物馆迁徙兰溪、永康、松阳,经董聿茂呼吁,浙江省教育厅同意出资付印。1938年秋,《良渚》一书问世,引起国内外学术界瞩目。1959年底,考古学家夏鼐命名这一新石器文化为“良渚文化”。
《良渚》一书在上海付印时,昕更迫于生计,到瑞安县工作,不久,投笔从戎,任县抗日自卫队秘书。1939年5月,积劳成疾,因无力医治,病逝于瑞安医院,葬于瑞安县西山。
同年(公元1911年)出生的名人:杨演 (1911~1988) 浙江省衢州衢江区 凌则之 (1911~1940) 四川省宜宾市屏山县 周可传 (1911~1949) 广西自治区南宁上林县 曾宪辉 (1911~1997) 江西省赣州市于都县 朱向离 (1911~1950) 山西省晋中市平遥县 + 更多公元1911年出生的名人》
同年(公元1939年)去世的名人:杨裕民 (1889~1939) 河北省唐山市迁安 唐聚伍 (1899~1939) 黑龙江哈尔滨双城 黄蓟 (1883~1939) 广西自治区桂林市临桂区 俞秀松 (1899~1939) 浙江省绍兴诸暨 李继昌 (1903~1939) 湖南省娄底市双峰县 王春晖 (1860~1939) 江西省吉安市吉安县 + 更多公元1939年去世的名人》
施姓名人堂施琅 (1621~1696) 康熙王朝 福建省泉州市晋江市人 施酒监 施天枝 江苏省南京人 施普 (1884~1976) 安徽省铜陵枞阳人 施耐庵 (1296~1371) 明清小说四大家 江苏省泰州兴化人 施奠邦 (1924~2005) 上海市崇明人 施世纶 (?~1722) 福建省泉州市晋江市人 施闫章 (1618~1683) 安徽省宣城市宣州人
余杭更多人物
孙光远 (1900~1979) 章炳麟 (1869~1936) 徽派朴学后期的重要学者 盛度 (963~1041) 陶华 (1369~1463) 蔡堡 (1897~1986) 仲学辂 (?~1900) 杨乃武 (1841~1914) 沈辽 (1032~10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