翁心源,石油储运工程专家。我国学习和掌握石油管道运输技术的第一人,发表了我国第一部《油管工程》专著。主持设计和建设了我国第一条输油管线和油库系列。指导我国第一条长输输油管线和输气管道穿越长江等大型工程的设计和建设,为开创我国输油、输气管线工程建设献出毕业的精力。
人物生平
浙江宁波鄞县人,是地质学家翁文灏的长子。曾任中华人民共和国石油部总工程师。抗日战争时期曾编写有印度至中国陆上管道设计的方案(全英文),用于石油运输,但并没有建成。曾被资源委员会遣派,赴美国考察石油工业。是中国石油公司上海炼油厂建厂委员会委员,并任副主任委员。
文革期间受到冲击。1970年,在湖北潜江五七干校被连续批斗三天后,落水溺亡,享年五十八岁。翁心源去世对暮年的翁文灏有很大打击,其作有“悲怀”题的诗十余首。
技术成就
建设中国自己的油库系统,是翁心源强烈的愿望。1946年6月,翁心源出任中国石油公司工程室主任,主持石油公司所属各地储油所及售油站建设工程。他首先对这些储油所做了全面考察规划,充实完善了原有的一些设施,还专门成立了一个工程队,从增建油罐开始,扩建了刚从日本人手里接收过来的上海营业所高桥东西两厂的灌装车间、油轮的装卸码头和油罐进出油系统,初步建成了我国第一个成品油销售体系的油库。又从美国订购了一套制桶设备,用半年时间在西厂建成了我国第一套先进的制桶生产线,使东西两个厂逐渐完善。与此同时,又扩建了天津、北京、杭州、台北、台中、苗粟等地的油库,还在上海、南京、武汉、广州、青岛、台湾等地建设了12座加油站,这也是中国人自己建造的最早的加油站。翁心源不仅有工程建设的基础知识和实践经验,又有储运专业知识和技术,在建设这些储运工程中他运用自己的专业特长,在短短的几年时间里就形成了中国人自己的储油所、油库、加油站等一系列储存、销售设施。到1947 年底,中国石油公司占领了我国沿海、沿江地区四分之一以上的油品营业额,结束了洋人在这些地区的石油市场一统天下的局面。
石油储运
石油储运在当时是一门新学科、新技术,为了提高职工的技术水平,翁心源把在美国学习所得,写成储运活页专辑共10余册(中英文),供工程室及所属油库人员学习,其中输油及油库建设与管理等知识均很详尽,储油区的油罐布局以至钢油罐建造、水消防等,相应配套,都很实际,读者便于引用,填补了当时尚无此类书籍的空白,许多人从中受益。他还亲自领导汇编出版了一本图文并茂的《中国石油有限公司业务设备现况报告》(其中绘出包括油库地点、储油容量、码头装卸能力等布置详图),既供参阅之用,又便于查找各油库、站、所的概况,同时也为解放时接收清点资产起到了重要作用。
理论与实践的结合
作为工程技术人员,翁心源非常重视理论与实践的结合。在油罐基础建设方面的陈规是按承载力设计重力基础,费工费料且工期长。翁心源运用油罐盛油呈平均下沉的原理,采取浅挖槽,垫砂层的方法,经一定时间,基础受油重压力逐渐下沉。沉实的基础,承力坚实可靠,再连外接管时,既避免了上下错位,又防止了水平位移。翁心源还将沉降量的理论,用于建造50多米的烟筒上。事先,他查明了当地地层为淤积沉积,是适合采用预设沉降量的土壤。实践证明,由于算准下沉量(下沉深度),预留出烟道口,结果未发生尺寸差错。
结构力学上的深邃造诣
沿长江的油库码头栈桥大多数距岸边较近,有较好的受力条件,且多为木结构;而距岸边较远的码头栈桥一般采用钢筋混凝土建造。在建造南京浦口油库码头栈桥时,要求能泊3000t油轮吃水深度,而且远离岸边约数百米,如按常规设计,应采用钢筋混凝土建造,而翁心源根据江流平稳、少浪、栈桥虽长但承重轻,只有四根不粗的油、水管等有利条件,决定仍采用木结构。实践证明,在较深水域建木栈桥是可行的,不但大大节省了建造费用,而且缩短了工期。这项工程充分体现了翁心源在结构力学上的深邃造诣。
人物关系:父亲:翁文灏 (1889~1971) 中国早期的最著名地质学家
翁姓名人堂翁建才 (1937~1985) 广东省佛山市顺德人 翁同英 (1945~1983) 陕西省安康汉滨区人 翁承赞 (859~932) 福建省莆田市荔城区人 翁心存 (1791~1862) 晚清大臣,翁同龢之父 江苏省苏州常熟人 翁式亮 (1880~1938) 广东省惠州市惠东县人 翁藻光 (844~928) 福建省南平市武夷山市人 翁铁慧 浙江省宁波人 翁木咢 浙江省温州平阳县人
鄞州区更多人物
万斯大 (1633~1683) 朱宗葆 (1932~1992) 金采风 李扬群 (1920~1968) 卢竹音 蒋兆龙 石祝三 (1929~2013) 徐名材 (1889~19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