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澄,中国元代哲学家。字幼清﹐学者称草庐先生﹐抚州崇仁(今江西崇仁县)人。15岁时﹐厌科举﹐用心儒学。19岁作《道统》篇﹐以继承朱熹之后的道统自命。以后校定五经﹐授徒讲学。38岁以后﹐历任元朝江西儒学副提举﹑国子司业﹑翰林学士﹑国史院编修﹑太中大夫等官职。但多“旋进旋退”﹐时间不长﹐究心于理学﹐被称为“经学之师”。卒后﹐谥文正﹐封临川郡公。 吴澄是元代杰出的思想家、教育家,他与当世经学大师许衡齐名,并称为“北许南吴”,以其毕生精力为元朝儒学的传播和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吴澄-主要著述
平生著作有《吴文正集》100卷、《易纂言》10卷、《礼记纂言》36卷、《易纂言外翼》8卷、《书纂言》4卷、《仪礼逸经传》2卷、《春秋纂言》12卷、《孝经定本》1卷、《道德真经注》4卷等并行于世。吴澄著有的《五经纂言》中《易纂言》是比较重要。清乾隆五十一年﹐万璜将其遗着汇编为《草庐吴文正公全集》﹐刻行于世。其中﹐《原理》﹑《答问》﹑《杂识》等篇有较多的哲学思想。
吴澄-核心理论
吴澄认为﹐天地﹑日月和人物的形成﹐本于“一气”。“一气”即清浊未分的“混元太一”。但太一之上﹐又有太极﹐太极是无形无象﹑无增无减﹑寂然不动的绝对体﹐是“至尊至贵无以加者”﹐是宇宙本原。太极在阴阳中﹐含动静之理﹐主宰“太一”之气﹐化生二气五行以至天地万物。在这一过程中﹐包含着矛盾和运动。但这一运动不是发展﹐而是“完全周足”的循环﹐矛盾最终归结于绝对的“一”。
吴澄的著作中还有以象数学论说自然万物﹑道德性命的内容。 吴澄认为﹐太极本是“全体自然”﹐称为“天”﹑“理”﹔它“付与万物”﹐又称为“命”﹔“物受以生”﹐又称为“性”﹔它“具于心”﹐又称为“仁”﹐因此理﹑心﹑性本来为一。在此基础上﹐他认为要体悟天理﹐当以“尊德性”为本﹐要从自己“身上实学”﹐反求于己﹐因为人心本具善端﹐天理具足。这些思想表现了调和朱熹﹑陆九渊学说的倾向。
吴澄相关谥号为“文正”的历朝名人
人物关系:老师:程绍开 (1212~1281) 程若庸 师爷:饶鲁 (1193~1264) 南宋著名理学家师祖:李燔 (1163~1232) 南宋大教育家学生:虞集 (1272~1348) 元代儒林四杰,元代诗坛四大家虞槃
同名人物:吴澄 中国工程院院士·信息与电子工程学部 浙江省嘉兴桐乡市 [当代]吴澄 (1900~1930) 云南省昆明盘龙区 [近现代]
同年(公元1249年)出生的名人:薛澍 (1249~1346) 薛澍 河南省焦作市修武 胡应炎 (1249~1275) 江苏省常州武进 程钜夫 (1249~1318) 湖北省荆门京山县 郭贯 (1249~1331) 河北省保定市清苑区 章嘉 (1249~1320) 浙江省温州苍南 + 更多公元1249年出生的名人》
同年(公元1333年)去世的名人:邱葵 (1244~1333) 福建省厦门市同安 朱思本 (1273~1333) 江西省抚州市临川区 燕铁木儿 (?~1333) 蒙古族 内蒙古自治区 丘葵 (1244~1333) 福建省厦门市同安 曹伯启 (1255~1333) 元文学家 安徽省宿州砀山 王约 (1252~1333) 河北省石家庄市正定县 + 更多公元1333年去世的名人》
吴姓名人堂吴鹏举 河南省周口市项城市人 吴珠 (1928~2000) 广东省江门市蓬江区人 吴科 (1928~1970) 福建省漳州市南靖县人 吴琚 (?~1189) 河南省开封市祥符区人 吴义成 吉林省延边州敦化人 吴凤章 福建省泉州市人 吴德峰 (1896~1976) 湖北省襄阳市保康人 吴镒 江西省抚州市临川区人 元文四大家人物介绍吴澄 (1249~1333) 元代理学家 姚燧 (1238~1313) 元文四大家 虞集 (1272~1348) 元代儒林四杰,元代诗坛四大家 李孝光 (1285~1350) 元文四大家
崇仁县更多人物
罗点 虞槃 吴曾 吴与弼 (1391~1469) 陈凤翔 (1751~1812) 吴澄 (1249~1333) 元代理学家 欧阳澈 (1097~1127) 宋朝词人 何异 (1129~12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