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洪年(1876~1958)
郑洪年,字韶觉,广东番禺人。幼年父母双亡,由潘姓表亲抚养成人。早年受业于康有为门下,后就读于广雅书院,毕业于两江法政学校。清光绪三十二年(1906),两江总督端方在南京创办暨南学堂,专门招收华侨学生。这是由国家创办的第一所华侨学校,郑被任命为第一任堂长。宣统元年(1909)一月调北京任职交通部。宣统三年加入同盟会。辛亥革命后,任京汉铁路局局长,京奉铁路局局长,京绥铁路局局长。民国10年(1921)后任北京政府交通部次长兼铁路督办。后追随孙中山参加国民革命。民国13年任广东军政府财政厅厅长,后任军需副监、高等顾问等职。民国16年起历任国民政府财政部、实业部、工商部次长,并任全国建设委员会委员、华侨事务委员会委员,教育部全国大学理事会理事、庚子赔款委员会委员、-等职。民国18年孙中山的灵柩从北京碧云寺运到南京中山陵安葬,林森、吴铁城、郑洪年3人为“迎榇专员”。
郑长期从事教育事业。民国10年(1921)3月交通大学第一届董事会成立,他任常务董事。翌年3月,国立暨南学校设立校董会,他又出任校董。民国16年6月再次担任暨南学校校长,制订了《本校改革计划大纲》,广罗人才,充实师资,把国立暨南学校改组扩充为国立暨南大学,确定以“道德、科学、军事、职业、政治五种训练为暨南的教育方针”。学校先后成立了商、文、理、法、教育五个学院,影响不断扩大,被誉为“华侨最高学府”。与此同时,对中学部也“极力刷新,力求充实,期与大学部程度衔接”。另附设有实验小学。暨南大学进入了鼎盛时期,吸引了众多华侨学生前来求学,在校学生最多时曾达1700多人。郑洪年重视对南洋问题和华侨问题的研究,认为这是“暨南职责所在义无旁贷”的大事。在他的倡导和筹划下,暨南大学于民国16年(1927)9月成立了南洋文化教育事业部,延聘了一批著名专家学者专门从事研究工作,取得不少研究成果,为国内外所瞩目。郑还通过该部积极指导和推动海外华侨教育事业的发展,每年派员赴南洋调查考察。民国18年6月,暨南大学主持召开了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南洋华侨教育会议,讨论有关华侨教育的方针、内容、教学大纲、教材和管理体系等重要问题,对国内外华侨教育事业的发展产生重要影响。民国23年1月,郑赴南洋考察华侨教育,辞去校长职务。他担任暨大校长7年,是暨大取得迅速发展,办学水平不断提高,华侨学生较多,学校声誉提高的时期。
民国26年(1937)上海“八·一三”事变发生后,郑洪年迁居香港,在当地创办了华夏学院、汉华中学。民国30年12月8日太平洋战争爆发后,香港沦陷,郑被日本侵略军所俘,关押在集中营达105天之久。之后被押送到上海,-任汪伪“华中铁道股份有限公司总裁”。民国37年再次避居香港。1952年回上海定居。1956年8月20日被任命为上海市人民政府参事室参事。
他精于诗文,其书-力深厚,雄浑苍劲,取颜欧诸家之长而自成一格。主要著作有《郑洪年华侨教育言论集》、《郑洪年一年来国难中的教育言论(1932年3月~1933年1月)》、《橐园诗稿》等。
1958年2月25日在上海逝世。
相关院校:
暨南大学
同年(公元1876年)出生的名人:陈融 (1876~1955) 岭南四大家 广东省广州市番禺区 谭礼庭 (1876~1966) 广东省江门市新会 洪兆麟 (1876~1925) 湖南省长沙市宁乡市 李云龙 (1876~1960) 湖南省娄底市涟源市 史弼臣 (1876~1941) 欧洲俄罗斯 + 更多公元1876年出生的名人》
同年(公元1958年)去世的名人:张云 广东省江门市开平 司徒乔 (1902~1958) 广东省江门市开平 赵子馥 (1872~1958) 辽宁省朝阳市朝阳县 邵乾一 (1874~1958) 辽宁省大连金州区 陈龙 (1910~1958) 辽宁省抚顺 张笃伦 (1894~1958) 湖北省孝感市安陆 + 更多公元1958年去世的名人》
郑姓名人堂郑邦 孔门七十二贤之一 河南省人 郑扶 (1917~1993) 辽宁省鞍山台安县人 郑拾风 (1920~1996) 四川省内江市资中县人 郑兰华 (1895~1971) 浙江省嘉兴人 郑昌时 (1769~?) 广东省汕头市金平区人 郑耀臣 (1882~1935) 山东省潍坊市诸城人 郑策平 (1915~1981) 广东省梅州市五华县人 郑泽 (1895~1959) 湖南省岳阳市汨罗人 暨南大学人物介绍沈从文 (1902~1988) 20世纪湖南十大文化名人 杨康华 (1915~1991) 王蘧常 (1890~1989) 陶铸 (1908~1969) 陈方恪 (1891~1966) 曾昭鸿 许德珩 (1890~1990) 罗会廉 (1914~1944)
番禺区更多人物
吕坚 (1742~1813) 岭南四家 张拔 陈德钜 (1907~1971) 黎柏洪 (1916~1987) 李寿庵 (1896~1974) 韩伟煜 郑洪年 (1876~1958) 周秀珠 (1910~19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