孝明皇后郑氏(785年-865年),为唐宣宗生母。孝明皇后(942年-865年。唐穆宗往后又历经唐敬宗、唐文宗、唐武宗三帝,自宪宗驾崩的元和十五年(820年)算起,一直到会昌六年(846年)为止,在这26年间郑氏一直都只是个没没无闻、数朝前的光王太妃,但唐武宗驾崩后,由于无子嗣,因此由武宗之叔的光王即位,是为唐宣宗,光王太妃郑氏也因此一跃成为皇太后。
人物简介
孝明皇后郑氏(785年-865年),为唐宣宗生母。唐德宗贞元元年(785年)生于润州丹杨县,在元和初年李锜谋反时,有善面相之人对李锜说,郑氏将来必当生下天子,李锜大喜,而将郑氏纳为侍妾。后来李锜被杀,郑氏已叛臣眷属的身分被没入宫庭,充为唐宪宗宠冠六宫的郭贵妃的宫女。郑氏后来受宪宗临幸,生下宪宗第13子李忱,后李忱被封为光王,郑氏亦成为光王太妃。
唐宪宗驾崩后,由郑氏当年侍奉的郭贵妃所生的遂王李恒登基,是为唐穆宗,往后又历经唐敬宗、唐文宗、唐武宗三帝,自宪宗驾崩的元和十五年(820年)算起,一直到会昌六年(846年)为止,在这26年间郑氏一直都只是个没没无闻、数朝前的光王太妃,唐武宗在位六年,为求长生不老而服用方士所贡铅丹,最终导致中毒身亡、英年暴卒。武宗崩时虽遗有五子,皆可嗣其位;惟宦官干预朝政,拥立武宗庶叔光王李怡即位,是为唐宣宗。光王太妃郑氏也因此一跃成为皇太后。据旧唐书记载,在会昌六年,郑氏之弟郑光曾梦见一辆车载着日月,光耀天下,被认为是吉兆,不久,宣宗登基,郑氏成为太后,郑光也获得升迁,任官检校户部尚书、诸卫将军、平卢节度使等等。
宣宗对于生母郑太后孝养至诚,此时宫中除郑太后以外,还有两位太后;一是文宗生母积庆太后萧氏;另一位是当年郑太后曾经服侍过的郭贵妃,郭氏在其子穆宗登基后成为太后,孙子敬宗登基后又成为太皇太后。郭氏自被穆宗尊为太后起,一直以来都是唐朝皇室的母仪代表,不论郭氏与每位皇帝之间亲疏与否,郭氏一直都受到每位皇帝的尊敬与孝养,即使敬宗、文宗各自尊生母为太后,对于郭氏的孝养依然如旧。但在宣宗登基后,因郑太后曾为郭太皇太后当年的侍女,因此两人之间素有旧怨,连带使宣宗对郭太皇太后有所疏远,这使郭太皇太后大为不满,甚至曾欲跳楼自尽,虽后来郭太后被左右拦阻并未坠楼,但郭太后当晚即去世。
郭太后去世后,宣宗因为郑太后之故,不愿让郭太后升祔宪宗太庙,即使曾有礼官力争,宣宗仍不让郭太后祔庙。宣宗在位13年后因服食丹药中毒而驾崩,其子李漼登基,是为唐懿宗,而郑太后也以懿宗祖母身份成为太皇太后,这也是唐朝第二与最后一位太皇太后。
对于郑太皇太后的薨辰,新唐书与旧唐书出现分歧:新唐书记载,在咸通三年(862年)懿宗曾在三殿侍宴郑太后,3年后,唐懿宗咸通六年拾贰月(865年12月26日),郑太皇太后逝世;至于旧唐书则是记载郑太皇太后于大中末年(860年12月26日)逝世。不论如何,郑氏在当时算来是相当长寿。郑氏死后葬于唐宪宗的景陵旁园,谥号孝明皇后。
史料记载
旧唐书 卷五十二 列传第二
宪宗孝明皇后郑氏,宣宗之母也。盖内职御女之列,旧史残缺,未见族姓所出、入宫之由。宣宗未光王时,后为王太妃。既即位,尊为皇太后。会昌六年,后弟光梦车中载日月,光芒烛-,占者曰:“必暴贵。”月余,武宗崩,宣宗即位,光以元舅之尊,检校户部尚书、诸卫将军,出为平卢节度使。后大中末崩,谥曰孝明。
新唐书 卷七十七 列传第二
宪宗孝明皇后郑氏,丹杨人,或言本尔朱氏。元和初,李锜反,有相者言后当生天子。锜闻,纳为侍人。锜诛,没入掖廷,侍懿安后。宪宗幸之,生宣宗。宣宗为光王,后为王太妃。及即位,尊为皇太后。太后不肯别处,故帝奉养大明宫,朝夕躬省候焉。懿宗立,尊后为太皇太后。咸通三年,帝奉后宴三殿,命翰林学士侍立结绮楼下。六年崩,移仗西内,上谥册,葬景陵旁园。
同年(公元785年)出生的名人:先汪 (785~805) 四川省泸州市合江县 刘皂 (785~805) 陕西省咸阳 李真 (785~?) 北京市 宋若伦 (785~804) 唐代著名才女 河北省邢台市清河县 + 更多公元785年出生的名人》
同年(公元865年)去世的名人:高璩 (?~865) 柳公权 (778~865) 中国古代十大书法家,楷书四大家 陕西省铜川耀州
郑姓名人堂郑洪胜 (1842~1912) 安徽省安庆潜山人 郑鸿桥 (1899~1975) 广西自治区梧州藤县人 郑江萍 (1923~1993) 广东省清远市佛冈县人 郑开极 (1638~1717) 福建省福州市鼓楼区人 郑任良 (1889~1950) 广东省梅州市梅县区人 郑林 (1908~1987) 山西省运城市永济人 郑凡 四川省南充市人 郑康公 (?~前375) 郑国君主 河南省郑州市新郑市人
润州区更多人物
道宣 (596~667) 唐代高僧 陆小波 (1882~1973) 刘邺 (?~881) 唐朝宰相 柳诒徵 (1880~1956) 蒋逸雪 (1902~1985) 赵曾望 (1847~1913) 严保庸 (1796~1854) 徐兴范 (1876~19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