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应睐(1907.11~2001.5),出生于福建金门岛。生物化学家。1955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院士)。1953年加入九三学社。九三学社第四、五、六届中央委员会委员,第七届中央委员会常委。第六、七、九届九三学社上海分社副主委,第十、十一届九三学社上海市委副主委。
王应睐1907年11月13日生于福建省金门县偏僻农村一个华侨家庭。父亲先后在日本神户,中国大连、营口经商。2岁时父亲逝世,6岁时母亲相继也去世。他4岁入公办私塾读书,11岁时随二哥、三哥进入鼓浪屿著名的英国教会办的英华书院上学。由于他的聪颖与努力,6年半就读完了9年的课程,于1925年提前毕业,时年仅17岁。接着进入福建协和大学。大学一年级时他对化学产生兴趣,但协和化学课程较少,而金陵大学化学系课程较多,他便于1926年转入南京金陵大学攻读化学,1929年以优异的成绩毕业,并获得学校颁发的“金钥匙”奖。
大学毕业后,王应睐在金陵大学任助教。1933年,进入北京燕京大学研究生院化学学科部,从事-、-对蛋白酶的作用以及豆浆与牛奶消化率的比较等研究工作。1936年接受金陵大学的聘请,担任讲师。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后,他回到鼓浪屿。1938年他考取庚款留英,到英国剑桥大学攻读博士研究生,在L.J.海里斯博士(Harris)指导下从事维生素研究。这是20世纪30年代生物化学领域中最前沿的一个学科研究方向。为了更好地了解维生素在新陈代谢中的作用以及维生素本身的新陈代谢过程,就需要有一个方便、准确、微量与专一的测定方法。王应睐选择了这方面的研究作为自己的研究目标。经过艰苦努力,认真钻研,反复实验,他优选了荧光测定法。他所建立的维生素B1的硫色素荧光测定法,能够简便准确地测定食品以及尿等生物样品中的维生素B1含量,对于缺少精密仪器的实验室起了重要的作用。在仅仅两年的时间里,王应睐完成了4种不同水溶性维生素微量测定法。在这个阶段,王应睬还建立了其他B族维生素的测定方法以及维生素C的电位滴定法。由于王应睐的成绩优异,在研究生毕业时,获得了免试攻读博士的待遇,并于1941年得到生化博士学位。
1941年王应睐受聘于剑桥大学Dunn营养实验室,继续从事维生素研究。他和Moore在国际上首先发现合成的纯维生素A过量时有毒性,在英国生物化学杂志上发表了题为“维生素A过多症”一文,引起各国学者的重视。
1943年王应睐到剑桥大学Molteno研究所,在国际著名生化学家D.凯林教授(Keilin)领导下工作,对血红蛋白的研究取得了突出的成果。王应睐提供完整的实验证据,证明豆科植物根瘤中含有血红蛋白。这一发现有助于从生物化学的角度来解释生物进化学说,并且促进了对豆血红蛋白在根瘤固氮中的作用的深入研究。王应睐还提纯与结晶了寄生在马胃中的马蝇蛆的血红蛋白,并且研究了它的性质,阐明了在不同生活条件下血红蛋白的性质与功能的关系。这项工作也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王应睐的上述成就得到凯林教授的高度评价,并一直为国外同行所引述。
1945年,王应睐决定立即回国,开展中国的生物化学事业,为祖国服务。凯林教授十分赞赏王应睐的爱国精神,支持他的决定。当时交通尚未完全正常,王应睐乘船取道印度回国,被南京中央大学医学院聘请为生化教授。
1948年,王应睐应林可胜和冯德培的邀请离开中央大学到上海的中央研究院医学研究所筹备处担任研究员,从事氨基酸代谢与维生素的关系及酶研究。1950年中国科学院生理生化研究所成立,王应睐担任该所的研究员兼副所长。1958年,中国科学院生理生化研究所划分为生理研究所和生物化学研究所两个研究所,王应睐被任命为中国科学院生物化学研究所所长。
50年代,王应睐对琥珀酸脱氢酶的分离纯化,辅基鉴定以及辅基与酶朊连接方式进行了系统的研究。琥珀酸脱氢酶是生物体呼吸链上一个重要组分,1950年他就观察到鼠肝组织中琥珀酸脱氢酶活力与核黄素的摄取量密切相关。但是这个酶与具有脂双层结构的线粒体膜结合得比较密切,难于溶解下来而提纯。经与邹承鲁、汪静英等反复实验,最后采用-抽提法,成功地把琥珀酸脱氢酶从线粒体膜上溶解下来,得到了高纯度的水溶性琥珀酸脱氢酶,而且其活力比同期国外报导者高出1倍以上。然后,王应睐和同事们对琥珀酸脱氢酶的性质又进行了深入的研究,证明它是一种含异咯嗪腺嘌呤二核苷酸和非血色素铁的酶,酶的蛋白部分与异咯嗪腺嘌呤二核苷酸是以共价键结合的,在酶研究中,这是第一个被发现以共价键相结合的异咯嗪蛋白质。这项工作处于当时酶学研究的世界领先水平,1978年获全国科学大会重大科技成果奖。
王应睐为新中国生化队伍的建立、发现和培养科技人才作了大量工作。中华任民共和国成立之初,生化人才奇缺,他根据生化学科发展方向和国家的需要,有目的、有步骤的邀请国外留学生回国。1951年首先请到了在凯林实验室工作的邹承鲁,开展酶的作用机制研究;1952年请曹天钦回国,开展蛋白质结构与
功能的研究;随后,维生素专家张友端、核苷酸代谢专家王德宝、蛋白质化学专家纽经义应邀到所开展工作,组成了门类较齐全、互为补充的阵容,为我国生化工作取得重大成就打下了基础。王应睐还用举办高级生化训练班的办法,为国家培养了大批生化科研、教学骨干人才。
王应睐是人工合成胰岛素工作的主要组织者之一。1963年他任协作组组长,组织协调与中科院有机化学所、北京大学的合作,1965年完成这项具有历史意义的工作。1982年获国家自然科学一等奖。王应睐也是人工合成酵母丙氨酸核糖核酸工作的主要组织者之一。开始时王应睐任沪区协作组组长,1977年起任全协作组组长,1981年完成了世界第一个人工合成的转移核糖核酸,1987年该项科研工作获国家自然科学一等奖,使我国生物大分子的人工合成工作的水平保持世界领先水平。
1961~1966年,王应睐担任上海生化学会理事会主席。1984年春天,王应睐担任上海生物化学研究所名誉所长。1979~1987年任中国生化学会理事长,1987年后任名誉理事长。他还曾担任第三、五、六届全国人大代表。
相关院校:
北京大学
同年(公元1907年)出生的名人:张乐怡 (1907~1988) 江西省九江市濂溪区 邓广铭 (1907~1998) 未名四老,著名的历史学家 山东省德州市临邑县 戴松恩 (1907~1987) 中国科学院院士 江苏省苏州常熟 方心芳 (1907~1992) 中国科学院院士 河南省漯河市临颍县 冯德培 (1907~1995) 中国神经肌肉生理学研究的开拓者 浙江省台州临海 + 更多公元1907年出生的名人》
同年(公元2001年)去世的名人:全汉升 (1912~2001) 广东省佛山市顺德 陈荣悌 (1919~2001) 中国科学院院士 重庆市垫江县 邓景发 (1933~2001) 中国科学院院士 广东省广州市番禺区 窦国仁 (1932~2001) 中国科学院院士 辽宁省锦州北镇 郝诒纯 (1920~2001) 中国科学院院士,地质学与古生物学家 湖北省咸宁市咸安区 侯虞钧 (1922~2001) 中国科学院院士 福建省福州市 + 更多公元2001年去世的名人》
王姓名人堂王荣光 (1912~2007) 著名妇产科专家、医学教育家 上海市人 王昙 (1759~1816) 江左三君 浙江省嘉兴人 王沂孙 (?~1291) 浙江省绍兴柯桥区人 王谦 (1917~2007) 原中顾委委员 山西省阳泉市平定县人 王士荣 (1905~1946) 河北省保定市定兴人 王洁曦 (1989~2015) 湖南省长沙市人 王怀基 北京市人 王润滋 (1946~2002) 山东省威海市文登区人 中国科学院院士人物介绍茅以升 (1896~1989) 中国科学院院士,土木工程学家、桥梁专家、工程教育家 竺可桢 (1890~1974) 中国近代气象学家、地理学家 苏步青 (1902~2003) 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著名的数学家、教育家,中国微分几何学派创始人 陈景润 (1933~1996) 哥德巴赫猜想第一人 梁思成 (1901~1972) 梁启超长子,中国著名建筑学家 李四光 (1889~1971) 中国科学院院士,著名地质学家 童第周 (1902~1979) 著名实验胚胎学家 梁思礼 (1924~2016) 梁启超第五子,中国科学院院士 北京大学人物介绍李大钊 (1889~1927) 中国共产主义运动的先驱 李克强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总理 茅盾 (1896~1981) 著名作家 余光中 (1928~2014) 沈从文 (1902~1988) 20世纪湖南十大文化名人 蔡元培 (1868~1940) 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 朱自清 (1898~1948) 胡适 (1891~1962) 现代学者,历史学、文学家,哲学家
福建省更多人物
颜西岳 (1905~1991) 蔡蓉 郑礼阔 林杰 (831~847) 李元明 郭明进 黄国材 吕犹龙